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贺婉珺

“中国师傅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改变命运的本领。”邦古拉是几内亚马西铁路建设工地上的一名非洲员工,正在进行铁路通信与信号工程的室外设备安装及调试工作。

进入5月,烈日炙烤下的几内亚大地,远处的天空却隐隐传来闷雷声,预示着雨季即将来临。沿着马西铁路刚刚铺设的崭新钢轨,500余名非洲工友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跨越万里而来的中方技术工人穿梭其间,耐心指导大家安装通信设备、调试信号系统,争分夺秒抢赶雨季前的关键节点。

这条自西向东横贯几内亚、总长逾550公里的现代化铁路,不仅承载着非洲国家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梦想,更成为中国建设者在异国他乡播撒技术火种、传递工匠精神的生动见证。

超越语言的“可视化口诀”

自2024年3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马西铁路便被赋予重要使命——这是几内亚迄今为止修建的最长现代化铁路。

“这是一个压力十多倍的挑战,就像给小学生讲授微积分。”今年初,承当 “三电工程”的中铁二十一局项目部来到马西铁路,拿着员工花名册,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马宋宋在工作日志中写下了这行字。

由电力、通信、信号组成的“三电工程”,施工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强。在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的情况下,仅有40余名中国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要带领超过500名“零基础”的非洲工友,去如期完成复杂的施工任务……

项目部想出了一个“1+1+7”现场培训新招:每名中国师傅带1名几内亚技术骨干和7名普通工友,通过“示范—实操—纠偏”的三步教学法,将高空作业、机械驾驶、电缆焊接等复杂工艺,转化为简单易记的“可视化口诀”。

“先看一遍,再做一遍,错了我帮你改。”这句话,总在作业队长任建国的嘴边嘟囔,跟在身旁的邦古拉,虽然听不太懂,但是“手把手”的潜移默化,也渐渐转成为师徒间的默契。

一个多月后,邦古拉成为非洲工友中的技术骨干,开始独立带队完成简单的施工任务。

有一天,邦古拉找到项目部的翻译马家宁,学了一句磕磕巴巴的中文,然后跑到任建国的身边,大声说出真挚的褒奖:“中国师傅,你好棒!”

“班组学堂”里的中非友谊

作为项目部的法语翻译,马家宁在2024年迈出校门入职中铁二十一局海外项目部,跨过新年就来到了几内亚,很快就被工作中的“低效交流”所困扰。

面对类似的困扰,项目部经理何天伟也在构想着“属地化人才培养计划”。他说,工地班组的集中培训,只能请项目部的技术骨干当老师,讲授内容不仅必须精心谋划,翻译也要提前做好功课,让中方的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贴”准几内亚的地气。

4月初,在项目部的营地一角,一间工房成为了临时教室。从此,“班组学堂”里不时传出热烈的讨论声。

学堂里,来自不同社区的几内亚工友,围坐一堂,认真听讲、记录笔记,气氛热烈而专注。

贡巴萨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是一名当地的汽车司机,今年初,贡巴萨进入马西铁路项目部,成为了一名劳务工人。在一次次培训、一次次实操中,语言不再是障碍,信任与尊重在汗水与协作中生长。贡巴萨也总是小心翼翼地把笔记本折叠好,放进口袋,“这些技术都会成为我可以传给下一代的饭碗。”

“班组课堂”的培训,让邦古拉的技能水平又提升一大截,成为领班的小组长,经常将七八位工友召集在一起,“现在,要抓紧时间,把露天工程收尾。雨季来临后,马西铁路有120公里的隧道,大家进入隧道施工,技术要求就更高了……”

“播种技艺”传承工匠精神

“我们要把中国建造的‘技术基因’留在非洲。”何天伟指着厚厚的手册说道。

马西铁路的“三电工程”,预计在今年11月完工。面对紧迫的施工任务,项目部也加快了《马西铁路电力、通信、信号维修指导手册》的编撰进度。

翻开手册,图文并茂地记录着各项施工工艺标准和后期运维操作指南。未来,这本手册将成为几内亚员工日常工作的重要参考,也是中铁二十一局留给这片土地最珍贵的技术遗产。

施工现场,中方电工技师马克祝蹲在地上,一边比划手势,一边用粉笔在地上画出线路图;几名几内亚青年围坐在工具箱旁,反复练习电缆剥皮的动作。没有太多言语,但那份专注与信任,早已跨越了语言。

“传授技术,更传递工匠精神。”夕阳缓缓西沉,金色余晖洒落在工地上的中法双语宣传牌上,熠熠生辉。中国建设者在非洲大地上技艺传承的故事,将伴随着西马铁路的建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最动人的音符。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