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那个救人的二年级班长,如今在抖音卖樱桃。 地震废墟里唱《大中国》的童声,变成了直播间介绍农产品的方言。 被姚明扛上奥运开幕式时,他许下“建震不垮的房子”的誓言。



上海名校的闪光灯没留住他,娱乐圈的烂片也没困住他。 三本线都没过的高考生,成了大专院校的奖学金专业户。



网友说他消费英雄光环,他转身回映秀帮老乡卖苹果。 身高不足1.65米的硬伤,挡不住26岁当爸爸的喜悦。



流量变现的诱惑面前,他把大部分收益分给了村民。 当年质疑他救人的声音,被他用“不愿揭伤疤”轻轻带过。



从抗震小英雄到乡村创客,他走了一条没人预料的路。 我个人觉得,被迫早熟的代价是失去普通孩子的成长节奏。



那些说他“伤仲永”的看客,可能忘了英雄也是要吃饭的普通人。 身高不够艺术院校线这件事,比地震更残酷地定义了人生边界。



现在他直播时总强调“基层党员”身份,这或许是最踏实的归宿。 17年足够让神坛上的孩子落地,也足够让流量沉淀成责任。 他没能造出抗震的房子,但带活了整个村子的经济。

当英雄滤镜褪去后,真实的生活才刚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