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修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因为给的工期很紧张,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工期紧,工程量大,再加上参与的工作人员数量众多,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总体的统筹安排的话,这些工作肯定得是一团乱麻。
尤其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谁不想在首都留下自己的一个建筑杰作呢,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成就感呢。所以,这些建筑领域、美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开会的时候都是各抒己见,很难说服对方。这样一来,争论来争论去的,很难统一思想。这思想不统一,光是讨论设计就得耗费不少功夫。
本来给的工期就很紧张,在各个环节上稍微有一些疏忽或者是拖沓,那就更加的拖延工期了。
幸好,在这个关键时刻,周公站出来给大家伙指明方向。
在马祥林编著的《人民大会堂见闻录》这本书里面,就有详细的记载了当年的这些事,我写这篇文章,主要色参考资料也是源自于这本书里面的记载。
言归正传,就在那些设计师们把目光集中在建筑外观这个层面上的时候,周公把他们的目光拉回到了正轨。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和眼界,一下就找准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必须要先满足这两个点:一是不能跨,只有满足这第一个点的前提下,再来考虑外观的美感。
并且,他还给出了具体的指示,那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寿命要高于350年,要比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寿命长才行。
有了这个大前提之后,他还给大家伙量化出来了一些细节上需要注意的事情。
质量是必须要保证的,尤其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坚决要做到百分百的满意才行,绝对不可以“将就”。比如钢材的质量,如果不满足要求,就不能使用,很多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将就”二字上了。
1958年的时候,咱们的钢产量很低,因此修建大会堂的时候,木材的使用量就比较多。很多厅室的天花板使用的大多都是木材,这木材一多,防火就是个问题了,所以在防火方面也得十分的重视,把火灾隐患降到最低的可能性。
质量做到位以后,接下来还不是考虑美观这个问题,而是得考虑结构的事情。
尤其是各个结构的结合部位,在修建的时候,更是马虎不得,要反复的检查。除此之外,周公的眼光看得十分的长远,他预计到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空间容纳问题。当时给的工期很短,不到一年的工期,各种赶工的前提下,势必会留下许多的建筑遗憾。尤其是建筑空间这个问题,以后肯定是会大会堂进行改建或者是修缮的,而且,倘若是添加新的厅室,就得需要多余的建筑空间来容纳。
考虑到这些,周公就让专家们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留下富余的建筑空间。这样的话,在后期进行改建或者修缮的时候,就不会搞得很被动了。不得不说,周公是一个很睿智的人,后续增加新的厅室,比如重庆厅、台湾厅的时候,就有了富余的空间来进行调整了。
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才是正式考虑建筑美观的问题了。
像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建筑,庄重和大气,这两个因素自然是最先要保证的。除此之外,还不能显得老气横秋,也不能缺乏过多的中国元素。
当时,在设计大会堂外观的时候,很多专家都走进了两个误区。一部分人是参照古代宫殿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以故宫博物院的风格为主。这个设计自然就被淘汰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北京已经有了一个故宫,那自然不需要在劳师动众的兴建一个新的“故宫”了。
另外一部分人是以苏联的风格作为模板来设计,甚至还有一些人特意跑去苏联考察。但是呢,这个思路也被否决了,一来那是1958年,咱们和苏联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些许的裂痕;二来,苏联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已经很多了,这人民大会堂需要一个属于咱们中国自己风格的设计。
排除了上面两个因素的考虑之外,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外观,从建筑美感的角度而言,还需要考虑周围建筑的整体和谐:要和天安门广场、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些建筑保持协调性。
因此,关于大会堂外观的整体思路也就出来了:在保持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合理恰当的吸引外国建筑的优点。
现在回头来看,我真的是佩服周公的睿智和眼界。
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外交家,在建筑这个他不擅长的领域,还能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思路。倘若没有他站出来给大家伙统一思想,指明道路的话,光是讨论这些设计上的事情,就得吵吵闹闹的,不知道会拖延多久。
如今的人民大会堂,可以说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符号。每年在这里召开的会议,都会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这个伟大的建筑,也是咱们中国人自己完成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