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精巧的虎头帽、端庄大气的白族新娘装……很难想象如此精美的针线活竟出自一个年轻小伙之手。他就是大理宾川萂村00后白族小伙张鸿林。

从偷偷学艺的“叛逆少年”,到宾川县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从校园里的“非遗小课堂”,到抖音直播间里的“云端绣坊”,这位白族“绣郎”正用一针一线改写非遗传承的剧本,让千年刺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四代传承,从老宅到校园的刺绣之路

苍山脚下洱海之畔的萂村,是一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的白族歌、舞、乐和服饰文化。作为萂村人,张鸿林从小就对白族刺绣情有独钟。“村里的妇女们几乎人人都会刺绣,小时候天天看着曾祖母、奶奶和母亲做针线活,开始是觉得好奇跟着学,后面越学越喜欢,我6岁就会绣简单的纹样了。”张鸿林回忆道。


初中时,父亲担心张鸿林学习刺绣影响学业,一心逼他放下针线好好读书。但父亲的反对并没有打消张鸿林对刺绣的热爱,不让绣,就在晚上家人睡着后悄悄绣;不让学,就自己走村串户找师傅躲着学。就这样,张鸿林在家乡边上课边学刺绣中度过了六年的“叛逆青春”。


2020年,考入大学的张鸿林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拿起绣针。他带着家乡的绣片走进校园,当他在文化节上展示刺绣技艺时,很多同学都由衷惊叹这门老手艺的“神奇”,这也让他鼓起勇气开设了首个“非遗小课堂”,利用课余时间教同学们刺绣。令他惊喜的是,周围人并没有投来异样的目光,反而觉得“那个会绣花的男孩有点酷!”这更加坚定了他学刺绣的信心。


在寒暑假期间,他主动争取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先后到云南文化艺术学院和大理大学进修,并跟随培训班到湖南等地考察学习,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他的刺绣技艺越来越成熟。


“守艺”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

2023年6月,当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选择毕业留在城市发展,已经走出大山的张鸿林开始了一场“逆行”——回到大山深处做刺绣。


回到大理,张鸿林拜省级刺绣非遗传承人杨文焕为师,跟着她系统学习刺绣技艺,并走遍大理喜洲、鹤庆甸南等地采风,将不同流派的白族刺绣特色融会贯通,开始自己创新配色和纹样,“喜洲刺绣的灵动、甸南刺绣的厚重、萂村刺绣的典雅,我都想保留”,张鸿林说道。


机缘巧合,张鸿林到大理市一文旅公司工作,从小白族霸王鞭、大本曲样样精通的他,成了非遗推广人,表演白族歌舞,带游客体验白族刺绣是他的日常。张鸿林愈发认识到,“刺绣要融入新的生活,必须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进行创新”。他将非遗与“国潮”相结合,创新设计出白族刺绣胸针、小镜子、笔记本、挂件等文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充满时尚感,适应更多生活场景,让人能穿在身上、戴在身上,成了中外游客喜爱的“非遗伴手礼”。“有位外国游客买了我做的胸针,说要把中国的神秘色彩带回法国。”张鸿林笑着说道。


公益教学,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新图景

2023年2月,张鸿林被命名为宾川县县级刺绣非遗传承人,曾经的“叛逆少年”成了村里绣娘们的“老师”。他悉心传授刺绣技艺,并帮助她们对接订单,拓宽销路,带动绣娘们增加收入。“他经常帮我们带东西出去卖,有次带了一个包包、一对围腰把手卖了1000元,比我们自己卖强太多了。”萂村绣娘李先平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工作之余,张鸿林坚持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刺绣制作视频,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线上”教学,让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走出大山,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刺绣、爱上民族文化。“有很多人留言咨询购买,或咨询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每当有人问跟我学刺绣要多少钱,我都会告诉他全部免费,作为00后的传承人,我希望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张鸿林坚定地说道。


如今,张鸿林一边带着十多个小徒弟,一边着手筹备自己的“白族刺绣数字博物馆”。“来自怒江的和昊已经跟我学了四年了,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非遗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乡也会越来越好。”张鸿林充满希望地说道。

开屏新闻记者 王利绚 通讯员 邓永凤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