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潮阳广播电视台

乡村环境是展现城乡文明的"窗口",更是关乎百姓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近日,潮阳区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一场直击痛点的"环境攻坚战"正在全区乡村展开。根据潮阳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区人居环境整治督查组采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工作法,深入一线开展督导检查,西胪镇店后村因存在"脏乱差"问题被公开通报,相关单位负责人被责令作出检讨。


5月以来,督查组以"随机抽查+精准暗访"形式,深入潮阳区多个村镇。在西胪镇店后村,督查人员发现村内主干道两侧存在建筑垃圾堆积现象,部分巷道污水横流、杂草丛生,池塘周边漂浮物未及时清理,家禽散养问题突出。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村民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形成卫生死角,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存在病媒生物滋生隐患。

"现场看到个别区域垃圾清运不及时,排水沟渠堵塞发臭,这些问题反映出基层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督查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检查严格对照《潮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标准,重点聚焦垃圾治理、污水管控、村容村貌三大领域。店后村暴露的问题并非个例,却是当前部分乡村环境治理"短板"的典型缩影——重突击整治、轻长效管理,重表面清洁、轻细节提升。


从宏观层面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随着整治工作深入,"反复治、治反复"的难题逐渐显现,部分村庄仍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暴露出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短板。

农村环境整治难在"长效",贵在"常态"。业内专家指出,破解"脏乱差"反复问题,需从三方面突破:

一是构建共治格局。改变"政府单打独斗"模式,通过"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机制,激发村民主体意识。例如,金灶镇部分村庄设立"环境整治流动红旗",每月评选"最美庭院""最差角落",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部分农村垃圾清运不及时,根源在于收运体系不完善。潮阳区正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体系建设,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区级督查+镇级巡查+村级自查"三级监督网络,将环境整治纳入镇村干部绩效考核,对整改不力的启动问责程序,倒逼责任落实。

事实上,已有不少村庄通过环境整治实现"美丽变现"。某村通过清理废弃宅基地,打造"口袋公园"和非遗文化展示区,吸引游客打卡;某镇整治河涌后,引入生态农业项目,发展"荷塘经济"。这些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颜值",更是"产值"。

乡村的"美",美在山水田园,更美在治理有效、生活幸福。此次对店后村的督查问责,是潮阳区人居环境整治"较真碰硬"的缩影。我们期待,这一"痛点"能成为基层治理升级的"支点",当每一个村庄都能守住环境"底线",潮阳的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