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8日的上海之夜,联想以“热AI自发光”为主题,掀起一场涵盖PC、手机、平板及生态周边的AI终端革命。从搭载裸眼3D的移动工作站到能预判玩家操作的AI电竞平板,从跨端协同的超级智能体到千人千面的手机影像系统,这场发布会不仅揭示了消费电子硬件进化的下一站,更抛出一个产业命题:当硬件性能被AI重新定义,游戏产业是否已准备好承接这场技术迭代?


联想“AI全家桶”:重构终端底层逻辑

联想此轮硬件升级的核心,是将AI从功能模块转变为驱动设备性能与体验的“新器官”。在PC领域,拯救者Y9000P 2025的“乾坤散热架构”首次引入仿生猎鹰风扇与AI智能控制器,让275W的满血性能输出与降噪5dB得以共存,终结了高性能与高功耗的博弈难题;全球首款16英寸OLED超竞屏则通过0.08ms响应与240Hz刷新率,将画面延迟压缩至人类感知阈值之下。而在移动端,拯救者Y700四代平板搭载的“AI声纹猎手”能放大游戏场景中的细微音效,配合像素级识别战场环境的“狙神算法”,实质是让硬件成为玩家的“外挂级感知延伸”。


更底层的变革来自“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这一端云混合架构的AI大脑已部分达到L3级智能水平。它不仅能通过多模态交互理解玩家指令,更能自主分解任务、调度算力。例如在游戏场景中,智能体可同步调用PC的显卡资源与平板的触控采样数据,实现跨设备画质与操控优化。这种打破硬件界限的协同,标志着AI正从单一设备的“工具”进化为串联生态的“神经系统”。

市场热情背后:AI重塑硬件价值坐标

消费市场对AI硬件的追捧,本质是对“性能体验升维”的付费。据联想发布会透露,搭载AI智能体的设备预售量同比激增300%,其中Y9000X“银翼天使”因在15.9mm机身内塞入170W性能释放,成为创作者与电竞用户的双向选择。这一现象折射出硬件竞争逻辑的转变:参数堆砌时代终结,用户更愿为“感知价值”买单——例如AI实时消除游戏卡顿、3D建模无需外设渲染的裸眼体验,或是设备自主预判散热需求的“无感流畅”。


资本层面,联想的端云混合架构与火山引擎共建的“个人云1.0”,正在构建技术护城河。其720亿参数大模型在本地端的精简部署,既规避了云端延迟对游戏体验的干扰,又以芯片级加密确保数据隐私。这种“高响应+高安全”的解决方案,或将成为游戏硬件AI化的行业范式。

生态扩张:从单一终端到场景网络

硬件AI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游戏设备。联想此次推出的裸眼3D笔记本“创世”,将工程设计软件的3D模型交互从专业工作站解放至移动端;moto razr 60系列通过AI合影算法与动态照片功能,降低游戏内容创作门槛;甚至跨界发布的电助力自行车X7000e,也试图通过传感器与AI路径规划,将“移动场景”纳入游戏生态(如AR骑行游戏)。这种以AI为纽带、打破品类界限的尝试,暗示着未来游戏载体的泛在化——任何具备算力的终端都可能成为交互入口。,


游戏产业:站在技术普惠的十字路口

面对硬件的狂飙突进,游戏行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如何利用AI释放的新硬件潜能,二是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炫技陷阱。目前,已有厂商与联想展开合作,针对裸眼3D屏幕开发深度视觉玩法,或利用端侧大模型实现NPC的实时语义交互。但更多中小团队仍受限于开发成本,尚未找到AI硬件的差异化应用场景。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体验标准的分化。当AI能让千元级设备实现过往旗舰机的帧率,当智能体可自动优化跨端画质,游戏开发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最低配置”?另一方面,硬件算力的平民化也可能催生新形态——例如利用端云协同实现的“轻量化3A大作”,或是依赖AI实时生成的动态关卡。

这场由硬件掀起的AI浪潮,终将倒逼游戏产业重构技术管线。那些能率先将散热架构、多模态交互、分布式算力转化为玩法创新的团队,或将成为下一代内容规则的制定者。而联想的生态布局,则提供了一个启示:当硬件学会“思考”,游戏或许不必再追赶技术,而是与技术共生共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