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爆发后,美方意识到,他们严重低估了中国装备的实战作用,于是所谓的“中国恐惧症”再次涌上心头,并进一步酝酿对华作战。


(美国正在组建新型机动部队,以应对与中国可能的冲突)

1、美军组建新部队,对中国漏獠牙

报道称,在亚太局势紧张的背景下,美军又在积极准备以应对与中国的潜在冲突,而这次放出的信号是组建一支崭新的机动部队。

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克拉克将其描述为一场战略重心的转向,意图在亚太地区打造五支多域特遣部队,涵盖陆、海、空、天、电、网等作战领域。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美国军事战略的一次大跃进,目的明确且信心十足。然而,细细想来,这种行为充满了冷战思维的影子。


(美军计划组建五支多域特遣部队,涵盖陆海空天电网等多个作战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动态绝不是一时兴起,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布局。从2017年开始,美国陆军就在亚太地区悄然推行这一计划。当时,成立首支多域特遣部队的消息便已引发外界关注。

多域特遣部队的概念并不仅限于传统作战领域。其跨领域、多维度的特点让这支部队成为一个“全能型选手”。但正因为如此,其操作的复杂性也提升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2、美军不肯轻易放弃“第一岛链”

美国似乎是铁了心要将这些战斗单位部署到“第一岛链”,这是一个战略上的决定,犹如在国际棋局上落下的一颗重子。

“第一岛链”对于美国而言,将多域特遣部队部署到这一区域,无疑是想在全球战略棋局中占得先机。


(美军设想,战时这些部队将部署至所谓的“第一岛链”)

需要指出的是,多域特遣部队的装备可谓强大。它们携带的火力系统包括“海马斯”火箭炮、“堤丰”系统、“暗鹰”高超声速导弹等,再加上一系列先进的防空系统和无人技术,这些装备使其具备非接触作战的能力——即远程打击对方目标,避免直接冲突的风险。

然而,军事力量的增强并不总能带来安全感。相反,这种肆意扩张的军事部署可能激发区域内其他国家采取类似的行动,从而引发军备竞赛。

除此之外,军事部署带来的潜在威胁有可能让本已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变得更加难以预测。这种非接触式的打击能力虽然理论上可能降低美军的直接损失,但同时也削弱了对话与谈判的空间。一旦误判升级,即便是一枚导弹的偏离,也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3、美国的心虚与紧张,正在暴露

尽管美国陆军对于这类新型部队充满信心,声称其能有效对抗高端对手,但其实际作用,可能并不理想。

究竟这支被冠以“多域”的机动部队,在面对真实的战场时会呈现出怎样的表现呢?


(美军缺乏制空权和足够的防空系统,发起高烈度地面战争是不现实的)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空权。从目前看,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缺乏绝对的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的获得往往是决定一场战斗成败的关键。美军在亚太区域内,如果不能确保空中的绝对优势,那么地面部队将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多域特遣部队的建立,其实也反映了美国陆军在职能上的一种转变,即摆脱传统陆军作战的束缚,通过科技手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这种尝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出于对自身可能被边缘化的恐惧。

从现实层面来看,一旦亚太地区真的爆发冲突,美军的多域部队若迅速出击,它们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敌方火力的威胁,还有当地地形气候、后勤补给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这些都可能导致其作战效率的下降。

事实上,美方的“自信满满”与“高调宣传”之间隐隐透露出一丝不确定性。这种困惑反映出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仅凭单一方面的军事力量并不能成为决定胜负的法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