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记得十七年前的今天的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波及中国25个省(区、市),甚至亚洲多国均有震感。这场震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伤亡最惨重的地震。导致 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万人受伤,受灾人口超过46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在这期间有很多让人心痛和感动的瞬间,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在灾难面前,我国同胞空前团结,不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都献出爱心,很多人甚至驾车自发去救灾,我们有些人籍贯在重灾区的,虽然单位说不用捐款,但是也仍然积极交了“特殊党费”……这些都是中国人民骨子里互助和善良的体现。
地震暴露了我国在防灾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激发了全民对灾害应对的深刻反思。
所以在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的关注迅速升温了,大家痛定思痛,不仅要救灾、重建,也要防患于未然。
2008年6月,山西省政协委员提议设立“防灾减灾日”以纪念遇难者并提升全民意识。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既纪念汶川地震,也推动灾害防范的系统性建设。
设立这个纪念日,有铭记历史的作用,就是通过纪念活动强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示作用。
由于地形多样,又正好在地震带上,中国是全球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率高,设立防灾日旨在普及自救知识、推广减灾技能,设立这个纪念日也可以提升群众的防灾意识,就是说,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之后就是政策的驱动,我国推动《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30余部法律法规的实施,充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例如,2018年成立应急管理部以整合资源。
自2009年起,防灾减灾日每年设定不同主题,这也反映了国家防灾重点的变迁。
早期主题(2010-2015年)大多数是聚焦基层与社区,如“减灾从社区做起”和“科学减灾、依法应对”。
近年主题(2020年后)就是转向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范,如2023年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今年2025年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具体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有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演练、讲座、媒体传播增强公众应急能力。
其次是隐患排查与整改,学校、社区定期检查建筑安全,比如对校舍的危房排查与应急物资储备。
还有技术创新,比如推广抗震建筑技术,修建轻钢集成房屋可抗9度地震和12级台风。
防灾体系的长期影响大家都能看到,这书写着我国人民从灾难到重生的勇气和壮举。
汶川地震催生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并推动《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形成“预防-应对-恢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我国也有国际合作和经验共享,比如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减灾合作,主办亚洲减灾部长级会议,吸收国际经验(如日本“防灾日”模式)。
在灾难中涌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转化为常态化社会参与机制,如志愿者培训、民间救援组织的发展,这些也是社会动员和文化塑造工作,体现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对于纪念,行动起来就是最好的行为!
全国防灾减灾日,不仅是对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深切缅怀,更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
通过制度完善、科技赋能与社会动员,中国正逐步构建起“防患于未然”的韧性社会。这个就像防灾减灾日图标中“众”字的寓意——唯有众志成城,方能抵御风险,守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