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白宫又“半场开香槟”?
5月12日中方凌晨通报:“中美高层会谈在日内瓦结束”,这场为期两天、累计超过16小时的磋商终于落下帷幕。
不仅如此,中方还声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5个字一出,也让全球金融市场、制造企业乃至普通消费者都松了一口气。
而白宫那边更是直接发文庆祝,宣布美国在日内瓦宣布与中国达成了贸易协议,会议虽然已经结束,但他们还是高兴的太早了...
中美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这次中美会谈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是因为它发生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之下。
一个月前,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一系列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综合关税。
高额关税带来的不是简单的价格上涨,而是对供应链、企业信心甚至消费者信任的全面冲击。
美国第一季度GDP出现负增长,制造业信心跌入低谷,大型零售商接连预警利润下滑,反过来看,中国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内需韧性较强,对美依赖已逐年下降。
这种情况下,谈判显得尤为必要,但谁先伸出手、谁先松口、谁愿意在台面下作出妥协,背后都是心理战,直到中方同意赴瑞士日内瓦展开面对面交流,局势才开始出现转机。
根据中方发布的会谈通报,中美双方就彼此关心的经贸议题进行了“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交流”,并“达成了重要共识”。
这几句话虽看似官话,但分量很重,尤其是“实质性进展”这五个字,首次出现在中美经贸对话中,释放出两大信号:
一是双方都有诚意,此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用相同词语“实质性进展”形容谈判成果,说明两边都愿意给市场一个正面预期。
二是会谈并非空转,虽然暂未公布具体协议内容,但能达成共识、确认常态化磋商机制,意味着后续还有动作,而非一锤子买卖。
这一结果对于全球来说,无疑是一种“松绑”,因为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旦长期对峙,全球贸易链、金融稳定、通胀走势都将受到牵连。
白宫“半场开香槟”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政府这边比中方更早“庆祝”。
在中方正式通报前几个小时,美国财政部长已经向媒体透露“达成实质性进展”,甚至有白宫官员用“达成协议”来对外宣传。
而特朗普本人,更是老毛病又犯了——还没拿到最终成果,就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庆祝,这种“半场开香槟”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抢话语权、抢新闻热度。
可中方这边显然更为谨慎,无论是措辞选择还是时间节点,都是经过反复权衡的。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对谈判成果的理解不同,也揭示出中美在国际舆论场上的竞争思维。
“实质性进展” ≠ “达成协议”
虽然“实质性进展”已经是近年来难得的积极信号,但也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已经达成贸易协议。
目前来看,中方强调的是“共识”与“机制”,而非具体条款或执行框架,这就意味着谈得不错,但真正谈成还需时间。
事实上,中方在新闻发布会后仍然重申了一个核心立场——不会为了谈判而牺牲国家利益,也不会因为对方“释放善意”就轻易让步。
这种理性、克制的态度,正是中国近年来处理国际关系的一贯作风。
历史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2018年,中美也曾多次宣称“谈得很好”,最终却因美方反复无常功亏一篑。
如今特朗普依旧掌握决策权,他的言行风格并未改变,翻脸速度依旧令人“印象深刻”。
这场会谈的意义在于建立了“常态化磋商机制”,而这背后其实是在为双方的下一阶段合作预设“跑道”。
市场预测,部分产品的145%高关税有望逐步下调至65%甚至更低,以缓解美国国内通胀压力。
不过,外界普遍也认为,这次会谈更像是一次“互相试探”,而非解决根本问题。
真正的结构性矛盾——例如高科技出口管制、产业链转移、地缘政治摩擦——依旧存在,稍有不慎,就可能重新点燃战火。
对中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阵脚、保持战略耐心,和美国打交道,不能急,更不能轻信,对美谈判,要有定力,也要有底线。
“实质性进展”这五个字的分量不轻,它标志着中美至少愿意坐下来认真谈,也说明双方都意识到继续对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
但这五个字,也绝不是问题的终点。未来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还将经历更多的博弈、调整、甚至试错。
对于中国而言,保持底线、理性应对、主动作为,才是真正的应对之道,世界松了一口气,但没人敢松懈。
参考资料:中方发布会: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每日经济新闻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双方达成重要共识 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杭州日报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日内瓦将继续进行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