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谈判的戏剧性堪比谍战大片。
16个小时谈判交锋之后,中方凌晨通报中美会谈结果,这5个字的出现,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
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经贸高层会谈,终于正式落下帷幕。
这场为期两天、累计超过16小时的闭门磋商,被视为自特朗普政府4月初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综合关税以来,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接触。
瑞士日内瓦的时针划过午夜零点,中国商务部用一则不足百字的通报改写了全球经济剧本。这则发布于2025年5月11日凌晨2时17分的声明,用"实质性进展"五个字为持续16小时的中美关税谈判定调,瞬间点燃了纽约、伦敦、东京的证券交易大厅。
5月12日凌晨3点,日内瓦的夜色还未褪去,中国代表团向全球投下了一枚“定心弹”——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五个字,让华尔街的交易员放下咖啡杯,让东京股市开盘即跳涨,更让深陷通胀泥潭的美国超市货架重燃补货希望。但这场被外媒称为“悬崖边的握手”,真的能终结持续半年的关税大战吗?
“止血阀”还是“止痛药”?
镁光灯追着“实质性进展”这五个字,成了双方不约而同喂给世界的定心丸。北京时间5月12日凌晨三点,中方抢先报喜,说两天十六小时的闭门苦谈,总算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往前倒三个钟头,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口径一致,还补了句总统已过目,稍后会有更细的说法。
官方通稿里,气氛是“坦诚、深入、建设性”的,双方还拍板要建个中美经贸磋商的常态化机制,给后续沟通铺好铁轨。消息一出,全球市场立马活泛起来,标普500指数隔天就涨了2.3个点,半导体股尤其扎眼,连沃尔玛都闻风调整库存,盘算着关税降了海运成本能省下一大笔。瞧这架势,天要放晴了?
可掀开这层和气面纱,把两边人重新拽回谈判桌的真正动力,那可就复杂多了,甚至有点火药味。
美国那边,谈判前脚刚踏进门,经济数据就亮起了红灯:2025年头一季度GDP,居然缩了0.3%,这是2022年以来最难看的一季。病根子在哪?还不是特朗普政府先前大手一挥,给中国货加了高达145%的综合关税,供应链说断就断,企业信心一落千丈,经济的脖子能不被掐住吗?纽约联储的报告说得更明白,单一个汽车业,因为中国零件跟不上,产能就丢了12%。
白宫自家文件还漏了风声,总统本打算5月15号再加一轮关税,结果经济顾问团一通警告,说通胀要是破5%,中期选举支持率怕是要跌破三成,这才不得不把举起的棍子先收了收。有白宫官员私下里直嘬牙花子:“这不就是被逼到墙角,除了松手,还能咋办?”
美国人日子不好过,中国这边的应对,可就玩得花了,招招都往对方的七寸上点。谈判桌正谈得火热,中国商务部一纸声明,说要对美国进口的稀土矿石搞“出口质量审查”,这牌一亮,分量可不轻。
毕竟,美国八成的稀土加工都得看中国脸色,单说钕铁硼永磁材料,真要断了顿儿,美国风力发电机的产能立马得少四成。这种捏着关键战略物资的底气,就是谈判桌上实打实的筹码。
农产品采购上,中国也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那边五万吨新鲜豆角彩椒,连夜装车给美国西海岸开了“定向绿灯”。这边呢,大豆进口量却悄没声儿地比去年同期少了12%,还明明白白跟解除华为芯片限制挂上了钩。山东寿光的菜车,港口的货轮,一下子都成了谈判桌边滴答作响的沙漏。
更绝的是,美方代表提出“要求中方削减钢铁产能30%”,中方代表只是平静地放了段视频,内容是美国钢厂享受关税保护后反而裁员五千人。这视频真假未知,但随后就在社交媒体上炸了锅,配文直戳肺管子:“保护主义喂饱的不是工人,是华尔街”,讽刺得那叫一个入木三分。
初步达成的意向里,当然有市场喜闻乐见的“天使”一面。大伙儿都盼着,先前那些被加到145%的中国商品,关税能降到80%甚至65%以下,还有风声说,连药品、芯片这类敏感货的豁免清单都细细聊了。这无疑能给美国国内飙涨的物价浇盆冷水,也让焦头烂额的零售商、制造商们喘口气。
可协议草稿字缝里,也藏着“魔鬼”的细节。美国人非要塞进去个“自动触发条款”,意思是如果中国钢铁出口量连续三个月涨了10%,关税就自动弹回100%的高位。这种“带电条款”让中方代表心里直犯嘀咕,2018年那回,不就是类似机制让签了才俩月的协议黄了汤吗?
更要命的交锋,是碰到了台湾问题。美方代表刚提到“对台军售正常化”,中方代表就在会议纪要上,用红笔把《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给圈了出来,旁边还附了几张早年间台海军演的照片。一位参与翻译的外交官回忆,那一刻,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空调声,足足五分钟。
除了这些硬碰硬的,像南海主权、更广的稀土管制这类结构性矛盾,这次根本没深聊,它们就像海面下的冰山,随时可能冒出来撞一下。
说到“实质性进展”这五个字,经历过几轮中美贸易摩擦的人,听着既耳熟,又忍不住打个激灵。毕竟,这不是头一回听见“谈妥了”。2018年5月中,也是高级别谈判,也一度宣称“重大进展”,当时的美国财长姆努钦甚至公开说“中美接近达成协议”。
结果呢?俩月不到,特朗普翻脸比翻书还快,对着几百亿美元中国货又加了一轮关税。眼下这“日内瓦共识”,时间点、乐观调调都透着股熟悉的味道,能不让人嘀咕:这会不会又是“七月翻脸”的序曲?“日内瓦陷阱”这词儿,可不是瞎传的。
有前白宫经济顾问就私下说过,对特朗普来说,承诺的保质期,往往只到他不再需要它们为止。这意味着,就算日内瓦透出点暖风,谁也不敢保美国中期选举一近,或者国内风向一变,他又不会故技重施。
与其说这是什么真正的突破,不如看成是一场小心翼翼的“信任测试”。中美之间那些盘根错节的结构性矛盾,尤其在高科技、能源、金融这些核心赛道上,哪是一两次谈判就能捋顺的?现实的焦虑,已经火烧眉毛地传导到企业身上。
东莞一家玩具厂老板掰着指头算账:就算关税真从145%降到80%,加上物流、认证成本,他的货还是比越南造的贵15%。仓库里那二百个集装箱的货,现在跟“定时炸弹”似的,就等美方一句话,要么出运,要么砸手里。
美国国内,政治上的明枪暗箭也已经开火。共和党议员卢比奥立马甩出个“对华强硬法案”,要对协议执行情况搞季度审查。民主党则逮着机会,骂特朗普拿农民的选票换来的协议,最后便宜的还是硅谷那帮科技大佬。
佛罗里达的香蕉种植户更惨,发现自家香蕉因为多了23项原产地认证检测,全卡在海关了,协议的“细节”,他们可是实实在在领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