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的力量,在笔墨间照见生命的光
作者/孙树恒
一
有四个家庭的故事,让我对书画艺术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是武美老师和赵兴选老师,两人都是领导干部,退休后一心扑在书法,成为名家,还是老年书画协会优秀的组织者。
第二个是史诗老师一家,史诗老师发朋友圈说,88岁老父亲和87岁的老母亲探访孙子史轩昂创办的如意画室,见证重孙子挥毫习字的温暖时光
。四世同堂墨香绕,八旬椿萱笑意浓……”
第三个是书画家闫占福老师,为了治疗妻子的病,天南地北寻医问药,没有效果,最后辅导妻子画画 ,不但治好了妻子的病,把妻子培养成了一个专画“牡丹妹妹”。
第四个就是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郭瑞金老师和两个弟弟都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可见这样的家风,墨香流淌。
这让我在喧嚣纷扰的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追光者。它承载着天赋的传承、浸润着经济的支撑、蕴含着自我的觉醒,更以文化传承的使命,照亮着每一个与之相遇的灵魂。
二
在书画艺术的世界里,天赋是那神秘而强大的基因,在某些家族中代代相传。史诗一家便是这天赋传承的生动写照。老父亲虽已八十多岁高龄,却毅然投身于书法的学习中。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中,毛笔仿佛有了生命,在宣纸上缓缓游走,书写着岁月沉淀后的感悟。尽管已至暮年,但那份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或许没有精湛的技巧,却以独特的笔触,将一生的阅历与心境融入笔墨之间。
而家族中的小孙子,年仅六岁时,便展现出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与惊人天赋。稚嫩的小手紧紧握着毛笔,眼神专注而认真,一笔一划虽显青涩,“福”字却充满了灵动与活力。从老父亲到小孙子,四代人跨越了巨大的年龄差距,却在书法艺术中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去年在内蒙古美术馆办祖孙四代书法展。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书画艺术天赋的存在,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传承的力量。这种天赋并非与生俱来的完美技艺,而是对艺术的敏锐感知与热爱,是一种能够跨越时空,在家族血脉中延续的独特气质。
三
艺术追梦路上的现实基石。然而,书画艺术的追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背后离不开坚实的经济支撑。搞书画艺术是一项极为费钱的事业,从笔墨纸砚等基础工具,到学习交流、展览展示等活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凭借书画艺术赚得大钱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艺术家都在艺术追求与生活现实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
书法家史诗老师,为了追求书法艺术,首先开设了一个向日葵装帧工作室,成为“美女摄影家”和装帧设计界公认的“大腕”,在摄影和装帧的忙碌间隙,他争分夺秒地练习书法。摄影不仅为他提供了经济来源,也让他在光影世界中积累了对美的感悟,这些感悟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书法创作。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他毅然前往北京拜师学艺,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汲取养分。如今,他拥有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坚持。
另一位书法家孙世虎老师,通过开设装裱工作室、在大学讲授书法课等方式,为自己的书画艺术生涯提供经济支持。装裱工作室不仅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也使他能够近距离接触到众多书画作品,深入了解书画装裱的工艺与文化,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在大学授课的过程中,他不仅传授书法知识与技巧,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追求书画艺术的道路上,经济基础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家们需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找到艺术与生活的平衡点。
四
书画艺术更是一场爱的自我觉醒之旅,没有下苦功夫,便难以领略其中的真谛。在这条道路上,真正被书画艺术所感染的人,才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他们深知,艺术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与积累。每一次挥毫泼墨,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超越;每一幅作品的诞生,都是心灵的一次成长。我每天在朋友圈看见书法家王登雷,张立宇以及一些老师半夜三更不睡觉,凌晨就在练字,分享心得,为了书画艺术也是拼了。
然而,现实中半途而废的人比比皆是。许多人在接触书画艺术之初,满怀热情与期待,但当他们看不到明显的进步,或是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时,便选择了放弃。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书画艺术的内涵,将其视为一种追求功利的工具,而忽略了艺术对心灵的滋养与塑造。真正的书画艺术爱好者,会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又在不断的改进中获得成就感。他们享受的是创作的过程,是与艺术对话的时光,而非最终的结果。
五
书画艺术的本质,是让生命看见自己的无限可能。它不应被困在“成功”的流水线中,而是要聆听生命的声音,展现个体的独特魅力。诗书画研究会会长逯志强所说的“大家一起玩”,看似轻松随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里的“玩”,并非是嬉戏打闹,而是一种对艺术的热爱与探索,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艺术的世界中共同成长、相互交流。
每年,诗书画研究会都会为会员举办几次主题展览。这些展览是会员们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艺术心得的窗口。通过展览,会员们能够获得他人的反馈与建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副会长华孚君、高级研究员兼教学培训部部长朱广正老师和高级研究员兼画院院长闫占福参与的,每月的书画艺术培训,为会员们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机会,无论是书法技巧、绘画理论,还是艺术鉴赏,都在培训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各部之间的艺术互赏互鉴活动,让会员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欣赏艺术作品,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而无数次的笔会,则为会员们提供了现场创作、相互切磋的平台,在笔墨的交融中,艺术的灵感不断迸发。
这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实际上是文化传承与践行的具体体现。诗书画研究会的成员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书画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共同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让书画艺术这一瑰宝得以延续与发展。
六
对于我而言,在与书画家群体的接触中,虽不会书法,也不会画画,但却深刻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技艺的精湛,而是源于书画家们对艺术的那份纯粹情怀与独特活法。与他们相处,我找到了一种安静的独处方式。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这种安静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能够静下心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朝着自我觉醒的方向不断迈进。
在与书画家的交往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为自我。艺术氛围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够驱散内心的迷茫与困惑,带来心灵的宁静与力量。即使我”参与书法与绘画的创作,但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好运的降临。这里的好运,并非是物质上的收获,而是精神上的富足与成长。在艺术的滋养下,我悄悄地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我与书画家之间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他们用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我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获得启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蜕变。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让艺术的力量得以不断传递与升华。
书画艺术的力量,是天赋的传承,是经济的支撑,是自我的觉醒,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生命的相互照亮。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投身其中,在笔墨间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书画艺术始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一方宁静,在迷茫中找到自我,在艺术的滋养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