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韩国的李在旭(音)最近在上海游玩得很开心,根据朋友以及社交平台推荐,他在上海的豫园、外滩、陆家嘴等区域逛吃了好几天——带有表演的火锅店、“老字号”传统餐饮、会说多国语言的服务员等都让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入境游的升温也使得更多旅游、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从业者获得了更多的商机。他们曾经历过疫情的停滞期,如今随着入境游的火爆,这些从业人员翻开了职场新的一页,他们的故事也折射出入境游市场的欣欣向荣。


小语种导游“吃香”,导游不仅是导游

持续优化的免签政策、“China travel”在海外社交平台热度的飙升,让上海成为众多海外游客踏访中国的首选城市。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携程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30%。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重庆、杭州、珠海、西安、青岛等城市跻身热门目的地榜单。

入境游升温最直接的感受来自导游、地接和旅行社管理人员。“我们本身在日本、泰国和美国等国家都有分公司,今年我们重点布局以上海作为入境首站的5小时航程圈的客源,并开拓远程的欧美等入境市场,很明显能感觉到今年入境游市场的增长。而且正是因为入境游的客源的增加,所以现在对于多语种导游的需求也在猛增。”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王方是一位日语导游,最近她已经连续1个月“轮轴转”带团了。“这种差异感还是很大的,我从业10多年了,疫情之前的入境游市场是比较平稳的,疫情3年基本就是停摆,后来我想过转行,但出于自己对旅游业的热爱,还是坚持了下来,那3年我就在带国内团或者做培训。终于从去年开始,入境游快速复苏,我能明显感觉到入境游客的逐步复苏,今年以来,入境游团队游客增长很明显,就我个人的感觉来看,在今年一季度我带团的入境游客数量甚至同比去年是翻倍的。我学习的是小语种,以前并没有这么多的小语种入境游团队,但今年我感觉日韩、中东以及欧洲各国的入境游团队数量极速增加,所以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的外语导游人才需求量大增。”王方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自己今年以来的收入也有明显提升。

赵达是一名西班牙语导游,今年以来他直接感受到入境游客的多元化和高端化。“我接待的西班牙客源人数,和去年相比,增量主要体现在高端客人上。近期,西班牙市场中MICE需求的上扬尤为突出。这些团队不仅规格高,对场地设施、服务品质的要求也很高。”

除了小语种导游们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对于入境游导游的服务和各方面要求也在发生变化。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目前入境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向主题化、个性化方向的转变,对导游综合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不仅要是面面俱到的“活字典”,在带领入境游客游览历史名胜时,能将古老遗迹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更要满足入境游客对特定主题深入探索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专属行程与服务。

为了更好地做好多元化服务,就在5月10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举办的2025年上海城市推荐官选拔赛正式拉开帷幕。本次选拔赛共有503名参赛者,决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将被聘为上海城市推荐官。

一位参赛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本身是专业导游,但上海城市推荐官与导游不同的是,除了要具备导游的能力之外,还要对于本地餐饮、历史甚至投诉都要作出专业服务。

上海城市推荐官选拔活动将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动职业技能不断进步,助力人才成长。未来,城市推荐官们会在上海旅游节等大型文旅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展现上海的多元魅力与创新活力。


火锅店内演川剧,引客流增收益

李学明从事餐饮业12年,做过48个岗位——服务员、门迎、仓库管理、酒水吧、小吃房等,目前是海底捞上海外滩店的值班经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外滩店内有不少都是来上海旅游的游客,而从去年开始,入境游客数量开始猛增。

“大概是从去年11月开始,我们发现有很多外国游客会来我们门店用餐,最初大部分是来自东南亚的游客,后来欧洲、中东的客人也开始多起来。而且他们对我们的菜品和服务都很感兴趣。最让他们感兴趣的就是我们的餐厅表演服务。”李学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门店内,记者看到时不时会有服务员进行唱歌、功夫捞面等服务,这些带有视觉效果的服务对于很多入境游客而言非常新奇。颇有意思的是,如今门店内还有魔术、川剧变脸等具有专业难度的表演。

“对于入境游客而言,类似川剧变脸这样的表演服务非常有意义,既可以让他们有沉浸式用餐体验,同时也可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李学明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在店内看到,当川剧变脸的演员上场时,很多外国游客纷纷聚拢过来欣赏,随着川剧变脸在餐桌前开始表演,外国游客们都发出了惊叹,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当不同的戏剧脸谱瞬间切换时,这些外国客人直呼不可思议。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为客人进行表演的演员其实都是门店员工,他们之中有些原本就有表演基础,有些则是在公司内部培训课上进行学习。

“我们会在公司内部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各类技能培训,比如魔术、功夫捞面、川剧表演等,如果掌握了部分表演技巧,给客人进行表演后,是可以增加收入的。现在外国客人越来越多,我们就会更多地给他们表演川剧变脸、魔术等,同时也增加了员工的收入。”一位员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升级各类表演是接待入境游客的沉浸式服务之一,对于餐饮本身来说,产品、服务才是根本。

“入境游客的增加也让我们进行了产品调整,比如酱料的口味、外国客人重点菜品的增加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员工进行了外语培训,目前大部分员工都可以进行基础英语的接待和点餐服务,还有部分员工能说韩语,我们还有一位店员本身就是学习外语专业的,他还可以说日语。”李学明说。

入境游客的到来给门店营业额提升也带来贡献。李学明所在的门店每天可接待1500~1800人次的客人,其中有25%都是入境游客,在节假日该数字更高。随着入境游客的攀升,门店还能接到入境旅游团队游客,一个月能接到约40个团,不少入境旅游团都有60~70人次,相当于十几桌的客源量。这使得门店翻台率快速提升,整体营业额提升了10%。“对于我们而言,其实最大的意义还不在于营收,而是我们这些菜品和服务能通过这些入境游客传播到社交平台,让更多海外客人了解我们。”李学明认为。


“老字号”的新商机

上海豫园,是中外游客必游景点,绿波廊则是豫园商圈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楼阁发展至今,绿波廊是上海旅游餐饮消费的“老字号”代表。

王时佳是绿波廊的副总经理,从点心师傅开始,在这里工作了约30年。她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就是制作中式点心,学校毕业后就加入了绿波廊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她所制作的中式点心获得过业内大奖。后来,她升做领班、再到助理等,直到现在成为绿波廊副总经理。

王时佳在豫园商圈的30年也见证了这里从茶楼、涉外饭店到如今成为国际知名饭店的绿波廊的变迁。尤其对于外国客人而言,在绿波廊就餐也是身份的象征,因为有相当多的世界名人都在此用过餐。

“今年以来,入境游客明显增加,虽然没有具体数据统计,但根据我们目测,外国客人数量比去年明显增加,在豫园商圈的外围和商圈内随处可见外国旅游团队客人和家庭式散客,而且非常明显地是日韩客人数量在迅速增加。”王时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绿波廊原本就是涉外饭店,英语服务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东南亚的入境游客增多,也需要多元化语言服务,因此绿波廊的服务员也会运用软件与外国客人交流。

“不同的入境游客所喜欢的菜品也不一样,比如欧洲客人更喜欢我们的松鼠桂鱼,日韩客人更喜欢蟹粉类菜肴和小笼包等。所以我们会根据入境游客的不同需求来进行推荐和服务,比如遇到欧洲客人的时候,我们既会给他们准备筷子,也会准备刀叉以及为他们进行分餐切割等服务。”王时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老字号”在很多时候会给人没有创新、服务模式陈旧等刻板印象,更多的年轻入境游客或许会选择具有新消费概念的品牌门店进行体验。

经历过疫情的那几年艰难,王时佳和她的团队都非常珍惜如今迅速升温的入境游商机。他们也都意识到,“老字号”应该是对品牌信誉度的加持,而不是陈旧刻板的“代名词”。

为了抓住更多入境游客,绿波廊目前正在进行持续的菜品调整和分食制改进。比如对于季度菜品进行统计,对主菜单及时调整,光是冷菜就调整了70%,5月进行新菜上新。“鉴于外国游客的分餐习惯,我们进行了分食制调整,销售一位一份的菜品,并且在现场展示一些食物的现场制作,以吸引入境游客拍摄打卡,也可以在社交平台进行传播。而一部分现场制作的点心也可以打包售卖。”王时佳表示,这些对于“老字号”绿波廊而言都是创新尝试和新商机的挖掘。

“入境游的持续增长是非常有利于拉动文旅、餐饮、住宿和购物等各方面消费的,这也给上述产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带来了商机,经历了疫情还能坚持在文旅业界的从业人员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要懂得抓住如今的商机,针对现在的入境游客打造更细化更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目前来看,从业人员还需要加强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定制化文旅产品的打造。与此同时对于国际支付、退税等方面也要加大覆盖面,并且将商业、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和各类展览联动发展,吸引更多入境游客。”资深旅游业分析人士,高级经济师赵焕焱分析。

(文内王方为化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