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理解现代科学 AI时代的世界观

重新审视科学的根本价值

理解科学与经验的对立与融合


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去,又将拥抱怎样的未来

科学哲学前沿力作

书名:《何为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

原书名:The Blind Spot:Why Science Cannot Ignore Human Experience

作者:【美】亚当·弗兰克、【美】马塞洛·格雷斯、【加】埃文·汤普森

译者:周程廖新媛杨军洁万舒婵

定价:88.00元

Isbn:978-7-5217-7379-8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Ø内容简介

《何为科学》从科学的历史出发,梳理现代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的巨大改变,探寻科学的本质和真义,反思关键问题:今日科学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功?我们为取得这种成功是否在过去付出了某些代价?未来的科学又应如何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一直依靠科学来探寻世界的真相,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的感官经验。这种造成科学与经验脱节的“盲点”隐藏在关于时间、宇宙、量子物理、生命、人工智能和思维、意识等诸多科学悖论背后,既创造了今日的人类世界,也造成了气候变化、生境破坏、全球性流行病、数字监控等诸多困境。

《何为科学》启迪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现代科学,并提醒我们,科学并非无懈可击的绝对真理,而是根植于人类经验的创造物。只有正视科学的“盲点”,重新审视科学与经验的关系,技术与文明才有可能在新的千年中蓬勃发展。

Ø作者简介

亚当·弗兰克

美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作家,哈勃研究员。曾获得由美国天文学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章 (Carl Sagan Medal) 。他是《探索》和《天文学》《科学美国人》杂志撰稿人。漫威工作室的《奇异博士》的科学顾问。

马塞洛·格雷斯

达特茅斯学院理论物理学家,自然哲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邓普顿奖获得者。

埃文·汤普森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Ø编辑推荐

1.一本书理解现代科学。

穿越科学的历史,看清那些推动人类进程的关键时刻,了解现代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的巨大改变,探寻科学的本质和真义。科学界一贯推崇的“客观真理”理念,尽管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进展,但在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中却失效了。本书提出,只有通过融合科学理性与人类经验,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框架。

2.重新定义科学世界观。

本书启迪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科学,深刻洞察科学的发展浪潮和未来方向,理解现代科学与人类经验的关系,科学不应只是冷漠的公式与定律,而应当反映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从而帮助我们在AI发展的节点重视科学的根本价值,以推动更全面、更负责任的科学发展。

3.身处当下人类命运转折点,不可不读的启发佳作。

全球性挑战的智慧反思。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尤其是在环境危机、公共健康问题和科技伦理等方面,作者不仅指出这些问题的科学根源,还呼吁从人类经验出发寻找解决方案。

4.中科院院士领衔推荐,“清北人复交”等国内各大高校教授倾力盛赞。韩启德院士称本书“令人脑洞大开,击节称快”。美国《科学》杂志评本书为“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有望成为经典”。本书作者的学术造诣和影响力位居领域前列,作品兼具专业度与可读性,获国内外众多专家、媒体盛赞。

Ø目录

荐序 III

译者导读VII

言 001

第一部分我们何以至此?

第1章 悄然替代:盲点的哲学起源 017

第2章 抽象的螺旋上升:盲点的科学起源 047

第二部分和谐有序的宇宙

第3章 时间 079

第4章 物质 109

第5章 宇宙学 142

第三部分生命和心灵

第6章 生命 179

第7章 认知 204

第8章 意识 224

第四部分行星

第9章 地球 271

语 303

谢 309

释 311

后记 343

Ø本书赞誉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感知和直接经验是科学的根本源泉,而现代科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正在使自己离这个本源渐行渐远。它让人们认识到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看到科学的局限性,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同时也不能摒弃主观感受,在采用科学方法的同时不能忘记直接经验是观察、探索、论证乃至测量的前提条件。这是一本科学哲学著作,但读起来并不感到晦涩,它从科学史出发,抽丝剥茧,深入浅出,道出独到之见,多处令人脑洞大开、击节称快。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每一个人都有盲点,在不同学科交叉处,盲点就经常产生,犹如鸡鸣三省的地理交叉处出现管理盲点。对科学与哲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这本书。

——饶毅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这是一本全面质疑和批判科学主义的书——“盲点”指的就是科学主义的盲点。我一向认为科学主义批判是当代一项极为重要的思想任务。作者抓住了很多要点,例如,作者把伽利略、笛卡儿、波义耳和洛克对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视作“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又如,作者从自主性和能动性入手来区划生命与物理事物。这本书的长处在于全面、多角度、多学科——从量子物理一直讲到经济学,不足在于未能在哪个特定环节上探幽入微。对关注科学主义得失的读者,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

从17世纪以来,人类依靠经验逐步发现科学规律,却以抽象概念、数学模型、客观事实等逐渐取消人的经验。“盲点”的意思就是,我们对此茫然无知。从科学文明发展开始,就有深谋远虑之士不断地警告,过度相信科学的结果是人类的抹灭。

言犹在耳,以科技文明取代人性经验的过程已经展开。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自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中,人们逐步忘掉自身经验在科技开发中的价值,甚至相信科学所面对的才是真正的自然。人类所体验的自然,却因为缺乏精确性、工具性以及数字性而惨遭抛弃。这就是盲点,因为人类盲目于自己发明的怪兽:科学主义。

人类不惜放弃自身经验,殊不知这是矛盾的以及非理性的。科学伴随人的经验而来,没有人的经验的科学是没有人性的,是有害的。盲点就是呼吁大家注意,我们不能也不该盲目相信科学的结果。

不过千万不要认为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反对科学的发展,回到启蒙前的时代。这本书强调,我们对于科技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观点:科技的发展是好的,但人的经验在科技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这本书回应了一句某个前手机大厂的广告词:“科技始终来自人性!”

——苑举正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原系主任

提出科学中的盲点是很有意义的。盲点当然是一个比喻,指一些有关科学的问题,是我们平时视而不见、习焉不察的。这些问题当然很难解决,但意识到有问题,总是比没意识到前进了一步。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作为人类所能理解的自然和科学,其前提是人的存在和经验。面对当下由科学和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作者秉持既承认科学的辉煌成就,也直面科学带来的复杂问题的立场,以人为本,尝试提出了一种颇具启发性的全新的科学世界观。

——刘兵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科学的盲点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肉身感触物理世界的基本界面,如你所嗅到的花香、听到的雨声、目睹的伦勃朗画笔下的头盔的金色。然而,冷冰冰的物理语言却对这些视而不见,认为颜色是幻觉,而波长才是实在;爱人的体温是幻觉,分子运动的某种态势的平均化表达才是实在,等等。现代科学建立在对人类感受的“视而不见”之上。

这本书将正本清源,结合胡塞尔现象学与日本西田几多郎哲学等重要哲学资源,积极评价人类身体的感受因素在科学世界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由此使得我们的科学图景不仅是精确的,而且是有血肉的。强烈推荐给一般的科学爱好者与哲学爱好者阅读。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千百年来,是意识觉知导引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探索真理和洞悉世界,科学实践与直接经验则促成了我们的知识构建。然而,一直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科学,缘何也会陷入困境、矛盾乃至意义危机?《何为科学》在哲学与科学的宏大视野下所做的多维度透视,精辟阐释了一味将具体经验还原或减损为科学抽象概念所带来的认知迷思,以及恢复科学与人类经验之间的深层联系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没错,超越盲点,直面挑战,我们需要重塑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

Ø精彩样章

我们怀着深深的忧虑撰写了这本书,因为我们坚信,人类集体的未来和文明的伟大工程正面临严峻的危机。现代科学在理解和掌控自然界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最近开发的mRNA疫苗在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展现了极大的潜力。然而,随着科学否定主义的声浪越发高涨,公民社会日益走向分裂,最为紧迫的是,我们的科学文明正面临着一场由自身所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灾难——地球气候危机。如果我们无法找到一条新的前行之路,我们的全球化文明以及依赖这种文明生存的所有人,都极有可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遭遇溃败。

我们认为,当下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越发依赖科学来解答那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向何方?17世纪,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开始传播,尽管它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科学。到19世纪,这种世界观演变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文化及其物质基础。这种世界观认为,科学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客观物理实在的真实描述,或至少是对所有可观察物理现象的真实描述。这种关于自然、心灵与科学的世界观,支撑起了我们今日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然而,正是这一哲学观点,包括它在科学理论中的体现,如今却陷入了危机,因为它无法解释作为科学根基的心灵、意义与意识。在本书中,我们探讨了有关时间与宇宙、物质与观察者、生命与知觉、心灵与意义,以及意识本质的诸多谜题与悖论。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越发不确定应当如何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更为严峻的是,这场认知危机发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此时我们正面临着多重生存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生境破坏、新兴疾病的全球流行、数字监控的扩展以及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而这些挑战无一不源于科学与技术的成功。新冠疫情凸显了这些问题的迫切性,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脆弱性。我们不能也不应再将自然世界简单地视为一种可任意操控的物质资源。

我们的科学世界观正陷入一个深刻且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使我们当前经历的危机在本质上已变成一种意义危机。一方面,科学似乎让人类的存在显得无足轻重,宇宙学和进化论的宏大叙事将人类描绘成在浩瀚而冷漠的宇宙中偶然发生的微小事件;另一方面,科学同时又向我们展示,在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无法摆脱当前的困境,因为我们无法以超越人类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宇宙学揭示了我们只能从内部而非外部来理解宇宙及其起源。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息构成的因果泡影(causal bubble)中,这个泡影的边界由宇宙大爆炸以来光传播的距离决定,而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泡影之外的世界。量子物理学则表明,亚原子世界的本质与我们研究它的方法密不可分。在生物学领域,尽管遗传学、分子演化和发育生物学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生命与知觉的起源及其本质依然是一个谜。最终,当我们试图理解生命现象时,我们不得不依赖于我们自身的生命体验。认知神经科学指出,我们如果不从内部体验出发,就无法全面理解意识,这更加清晰地揭示了意识与经验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领域最终都会面临内在与外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悖论,这些悖论共同导致一个难题,即如何在一个不涉及心灵、应以客观科学术语描述的宇宙中理解觉知与主体性。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是,科学既告诉我们,人类处于宇宙的边缘,又告诉我们,我们位于自身所揭示的实在的中心。除非我们能理解这个悖论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否则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而我们也将继续默认自然是一种需要掌控的对象。

宏大的科学叙事支撑着我们正在进行的全球科学文明工程,并构成了现代形式的神话:这些故事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因此,这些领域中的悖论不仅是智力或理论上的难题,它们还揭示了知者与被知者、心灵与自然、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更为根本的分歧,这些分歧威胁着人类文明的根基。我们今天的技术让我们离生存威胁更近了,但讽刺的是,我们通过将一切客观化为信息或资源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歧。将自然仅仅视为资源,正是导致气候危机的根本原因,而气候危机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直接、最严峻的威胁。

简言之,尽管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大和成功的客观知识体系,但我们却缺乏对作为知识创造者自身的深入理解。我们掌握着由自己绘制的最精确的地图,但却遗忘了我们正是那位绘图者。如果不改变自己在求索之路上的导航方式,我们势必会在危险与混乱中越陷越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