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中国成了美国的“伙伴”了?
在最新的有关日内瓦会议的多篇报道中,美国对中国称呼改变的情况引起了大众关注。网友评论:看来日内瓦谈判颇有效果,美方对中国的称呼都变了。那么,美国对中国的称呼改变源自何处,这又意味着什么?
一、美对中方称呼发生改变
从“对手”到“伙伴”,恐怕位于日内瓦会谈现场的记者都会很震惊。
要知道在半年前,特朗普还在竞选集会上高喊“中国偷走了我们的工作”,在更早之前,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仍将中国定义为“最大系统性挑战”,谁都清楚,长久以来,中国都是美国历届政府的“威胁”。
如今,以上词汇全部被“伙伴”“合作”等词汇替代,这种用词切换的戏剧性堪比川剧变脸。
据报道,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则直言,“请记住我们为什么来到这里——美国有1.2万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因此总统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并加征关税,我们有信心我们与中国伙伴达成的协议将帮助我们朝着解决这一国家紧急状态的方向努力。”
我国网友评论:伙伴?这两个字是否对于中美来说都太陌生?
事实的确如此,自2018年贸易战开打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围绕“打压与遏制”的 主题展开,从加征关税到制裁华为,从限制投资到芯片禁令,两国关系心照不宣地滑向冰点。
如今,“伙伴”二字的突然出现属实让广大网友“绷不住”,毕竟中美“床头打架床尾和”的变化殃及了其他国家。
专家分析:该词的登场意味着美国至少表面上承认了可以合作、终端脱钩的可能性。
毕竟,特朗普早就顺水推舟——他在社交媒体上同步发文,称会谈“非常愉快”,甚至暗示可能降低对华关税。如此一来一回,堪称史诗级态度反转。
二、中美关税战的七年之痒
这场谈判的背景,活脱脱是一场中美经济版的“高手对决”,网民早已总结:是我们把美国人逼到谈判桌上来的。
自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挥出关税大棒,双方已互殴了七轮关税,涉及商品总值超过5500亿美元,此过程中的双方都鼻青脸肿,到了2025年,美国通胀率直接飙升至6.8%。当然,中国对美出口份额从21%跌至15%,外贸经济受到了损失。
可在对决的过程中,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却在制裁中杀出血路,“奉陪到底”的态度更让白宫的政客坐立难安。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真理经过七年的互搏才被美方看清。
而且他们发现,如今的全球贸易格局已悄然生变——世界格局正在东升西落,中国的“一带一路”正在强势破局,于是白宫不得不重新掂量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分量。见对手已经有“止战”之意,中国自然而然拿出态度给美国递了个台阶。
三、美国交好中国的“难言之隐”
经济波动、民生不稳,这的确是日内瓦会谈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特朗普民意下跌。
之前特朗普打着“让制造业回家”的旗号重返白宫,却发现选民更关心物价而非政治口号。自 4 月起,中国暂停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大豆进口量减少 40%,这让美国农业州选民开始质疑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
昆尼皮亚克大学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跌至38%,如不作出改变,恐怕情况不妙。可以看出,美国不得不退回谈判桌——就像当年的朝鲜战争。
不过,这场谈判的成果并不稳固。比如德国《明镜》周刊警告:别被“伙伴”忽悠了,美国对华科技战还在升级。该报道一针见血,美国的两面性向来如此——嘴上喊合作,手里握大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国则借势推进“自贸试验区3.0版谈判”不是毫无准备的,我方意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抢占规则制定权,用行动证明“伙伴关系”不是施舍来的,而是实力逼出来的。
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中美做出的一个个决定都在考验着双方的智慧与定力。毕竟,真正的伙伴从不会把合作挂在嘴上,而是写在合作账单上。
参考资料:
中方发布会: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_自贸区连线_澎湃新闻-The Paper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中美_新浪财经_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