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刚刚攻下河南省会,却不设防守,立即收兵东撤。

这一看似荒谬的决定,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当蒋介石得知华野主动放弃开封时,他拍案而起:"中计了!"



诱饵之城

开封城墙上,解放军战士正匆忙撤离。

城内居民惊讶地望着,这支刚刚入城的队伍,又踏上离开的征程。

华野第11纵队司令员陈士榘,站在城门楼上,遥望西方尘土飞扬的道路,那里是国民党援军驰援的方向。

"开封不是目标,而是诱饵。"这是粟裕在作战会议上说的话。

攻占开封的命令本身就包含了一个巧妙设计:围而不急攻。



陈士榘率部围城时,刻意放缓攻城节奏,制造"开封危急但尚未陷落"的假象。

电台有意泄露"弹药不足"的消息,让国民党情报部门误判,华野攻城能力有限。

这一切都是粟裕的连环计划。

开封作为河南省会,地处中原腹地,拥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象征意义。

蒋介石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这座城池落入共军之手。



军事情报显示,国民党第二绥靖区总司令邱清泉,正率第五兵团,火速由新乡向开封增援。

第六绥靖区司令区寿年,也正带领第三十二兵团,由许昌北上救援开封。

粟裕的目光,不在城池本身,而在这两支匆,忙赶来的国民党精锐。

华野攻下开封后的第二天,情报显示邱清泉兵团,已行进至距开封仅80公里。

区寿年兵团也已从许昌出发北上,如果华野固守开封,将面临两面夹击的险境。



粟裕在地图前沉思片刻,做出了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主动撤离开封。

军事参谋提出质疑:"才刚拿下的省会,就这样放弃?"

"城池可以得而复失,但敌军一旦覆灭,就永远站不起来了。"粟裕的回答切中要害。

根据毛主席的战略思想,解放军的核心任务,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非争夺一城一地。

两天后,华野主力已全部撤出开封,转移至城东的广阔地区。

空城计实施完毕,第一个棋子已经落下,接下来,就看国民党军队如何入局。



追击的陷阱

"追!必须追上主力!"邱清泉得知,解放军已撤出开封,立即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作为黄埔一期毕业的资深将领,邱清泉性格刚烈、行事果断,素有"铁汉"之称,见华野主动撤退,认定这是解放军后勤补给不足的表现,决心趁机追击歼灭。



邱清泉命令部队不惜疲劳,昼夜兼程追击。

结果部队拉成长长的一条线,前后梯队相距竟达二十多公里,他的兵团越追越快,与后方的区寿年兵团拉开了距离。

军事常识告诉我们,追击敌人时最忌讳的就,是队形松散、各部队间相互脱节。

邱清泉盲目自信,认为我军不过是望风而逃,根本不会回头反击。

区寿年则相对谨慎,作为资历较浅的将领,他对华野主动放弃开封感到不安。



"粟裕不会无缘无故放弃开封,这里面必有诈",区寿年命令部队保持警戒,行军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就这样,两支国民党援军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到6月23日,已经形成了一道超过40公里的"空档"。

这正是粟裕期待的结果。

华野情报部门每小时,都向粟裕汇报两支敌军的位置变化。

当得知邱清泉与区寿年之间,已出现足够大的间隙时,粟裕露出了罕见的笑容:"机会来了。"



粟裕立即下令,华野主力迅速转向,从东向西运动,目标直指邱、区两军之间的空挡地带。

这一变向出乎国民党情报部门的预料,当他们发现华野意图时,已经为时已晚。

华野主力像一把尖刀,精准插入了国民党两支兵团之间。

首当其冲的是,行动迟缓的区寿年兵团。

华野6个纵队形成钳形攻势,迅速切断了,区寿年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分割成数个孤立部分。



"调动主力,重点突破区寿年兵团!"粟裕的命令传到前线后,华野精锐部队,如洪水般涌向国民党阵地。

区寿年这时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慌忙向邱清泉求援,但快速西进的邱清泉兵团,已无法掉头回援。

华野已经切断了,两支部队之间的联系,区寿年陷入了,粟裕精心设计的包围圈,插翅难飞。

"欲擒故纵"四字,在粟裕手中发挥到了极致。



龙王店的覆灭

1948年6月25日,睢杞战役全面打响。

区寿年兵团,被华野分割包围于龙王店、铁佛寺等几个地区,成为孤立无援的"孤岛"。

区寿年惊慌失措,不断向上级发出求援电报:"我军已陷重围,敌军至少十万人!请速派援军!"

邱清泉接到求援后,这才意识到,自己掉入了粟裕的陷阱。

但此时他的部队,已经深入西进,且队形拉得过长,根本无法快速回援,华野已经在他返回的必经之路上,设下重重埋伏。



邱清泉陷入两难:继续西进可能会重蹈区寿年的覆辙,回援则势必损失惨重。

最终,他选择了保存实力,命令部队转向西北,放弃救援区寿年兵团。

被抛弃的区寿年绝望了,率领残部在龙王店地区,负隅顽抗,希望能坚持到援军到来。

可华野的炮火,日夜不停地轰击着,国民党军的阵地。

区寿年军队的弹药、食物、饮水都极度匮乏。

华野在龙王店地区投入了4个纵队,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火力密度之大,让国民党军队难以抬头。

解放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逐步推进,一点点蚕食国民党军的防御阵地。

"我军弹尽粮绝,已无力坚持,请求指示!"区寿年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中写道,没有人回应他。

6月27日,龙王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弹尽粮绝,区寿年被迫投降。

华野一举俘虏了,国民党军1个军部、4个师部,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区寿年本人,也成为华野俘获的,最高级别国民党将领之一。

铁佛寺地区的国民党军,在得知区寿年被俘的消息后,士气崩溃,纷纷投降。

整个战役持续仅5天,华野就全歼区寿年兵团9.4万余人,其中生俘军以上军官就有104人。



毛主席的肯定与战略启示

"粟裕同志爬过了山坳!"毛主席在得知,睢杞战役胜利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爬过山坳"指华野克服了作战中的困难,更表明人民解放军,已经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豫东战役的成功,还在于打破了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计划。

战役前,蒋介石原本计划,以徐州为中心,集中兵力围歼华东野战军。



粟裕通过主动撤退,将战场引向中原腹地,打乱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迫使蒋介石分兵应对,从而缓解了山东、陕北等战场的压力。

历史已经证明,粟裕弃城撤退的决定,挽救了华野主力,更创造了辉煌战果,是战争史上"以退为进"的经典案例。



这一战例至今仍被军事院校,作为教科书案例,印证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战争哲学。

粟裕的战略智慧,更在于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战争的目的不是争夺地盘,而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战争的胜负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战略主动权的掌握。

这种思想,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