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即建立之时,关于定都何处也成为了当时中央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而对于定都何处,中央的领导人们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那么这场讨论的过程究竟如何?北京又是如何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呢?

未定之地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党的领导人并未考虑将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定都北平也是有着一定的风险的,明初朱元璋攻下元大都之后,将这座城市更名为“北平”,意为“北方平定”的意思。



而这个名字,其实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北平这座城市虽然有着天险作为天然防御,但是本身却并没有多少的战略纵深。尤其是在古代,中原王朝长期无法取得北方草原的控制权,而北平距离敌人实在是太近了。

顾祖禹就说过:“居庸关紧邻陵寝,北敌近在肘腋,渝关一线扼辽海咽喉,紫荆片垒系燕云保障。百里之内,远不过三二百里,藩篱疏薄,肩背单寒,老成谋国者,早已切切忧之。”



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作为少数定都北平的中原王朝,明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也经历了明末数次满洲骑兵的洗劫。清朝之所以敢定都北京,是因为清朝形成了对东北和蒙古草原的全面控制,所以北京是具备一定的战略纵深的,清朝也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中原王朝”。

数千年来,中原王朝定都的地点,无外乎就是中原地区,活着的东南地区,要么就是西安,定都北京的确实不多。而党中央最初也没有考虑北京,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党曾经计划将中央从延安转移到华北和东北的连接点——承德。



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军大举进入“无主”的东北,而且在苏联的帮助下,一切进展也很顺利,先后解放了包括哈尔滨在内的几座大城市。东北的革命局面,可以说是稳中向好,因此党中央便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这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我党在国共内战时期,和国民党打了整整十年,说实话,被打得很惨,从瑞金一路长征到了陕北。所以我党当时并没有打算立刻解放全中国,也并不认为国民党军队“很脆弱”,至少站在当时的角度,大多数党的领导,依然认可“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



所以站在发展的角度而言,东北就是我们后续“避敌锋芒”的重点发展地区。作为我党当时唯一控制的大城市,且作为一座工业城市,距离苏联最近的大城市,我党后续是打算以哈尔滨为核心,构建新中国的。

作为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哈尔滨确实担当得起这个重任。但是哈尔滨距离延安实在是太过于遥远了,所以才定下了承德作为“中转点”。但是我党当时的考虑,是国共之间不会迅速爆发大规模的内战。



但是后来情况迅速恶化,国民党对我解放区发起猛攻,无论是中原还是东北,形势都变得更加严峻。1948年夏天,毛主席在充分考虑当时的情况之后,做出决定,中央必须留在关内,他本人更是暂时不能离开。

但是很多民主人士,以及领导家属,却被转移到了哈尔滨解放区,新政协也是在哈尔滨筹备组建的。除了东北之外,中央还考虑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如果国共真的达成和谈,建立了联合政府,那么中央就会转移到江苏淮安,但是由于内战的爆发,这个计划最终也未能成型。



最终,中央被转移到了河北的西柏坡,随着全国解放大局已定,定都哈尔滨肯定已经不再合适,那么究竟要定在哪?又成为了一个问题。

定都北京

聂荣臻是最先提出定都北京的,而且当时北京是和平解放,所以相对而言,未受战争破坏的大城市,除了哈尔滨之外可能也就是北京最为完好了。但是最终为毛主席下定决心的,其实是王稼祥。



当时中央有几个考虑的备选,分别是北京,南京,西安,开封和洛阳。除了北京之外,其他的几个首都备选,最终都被王稼祥所一一否定,首先就是南京。虽然南京“虎踞龙盘”,地势险要,但是凡是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都是短命的。

这也是南京的地理形势所决定的,其实南京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地方,而且以当时的国际地缘形势来看,南京也不合适。首先,南京位于东南地区,而当时舟山群岛尚未解放,国民党的军舰和战机可以以舟山群岛为基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活动,南京虽然不算是沿海地区,被炮击的风险很低,国民党军舰一路从长江口开到南京的可能性更低。



但是当时新中国的防空手段很少,国民党轰炸南京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从空战角度来说,舟山距离南京并不远,距离台湾其实也不远。而且我国东南地区直面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当时的控制权在美国手中,当时苏联是我们的朋友,美国是我们的敌人,所以南京相对而言是比较危险的。

西安的位置又太过于偏西了,我国也都是在秦汉隋唐时期定都西安,当时我国的疆域还没有现在这么大,那个时候长城就是我国的边界线,但是现在长城却是中国的腹地,西安已经不再是国家的中心。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西安肯定也比不上东南沿海地区,所以西安不合适。



黄河沿岸的开封和洛阳更是能够直接排出,中原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之前,军阀内战也是以中原地区作为主战场,北伐战争在中原地区拉扯了最长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地区更是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之中,中原地区已经千疮百孔,经济非常落后,且这种局面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够改变的。

而且黄河本身就存在比较严重的水患问题,作为首都,不能年年都发洪水吧,所以河南省的两座城市也都被否定了。最为合适的两座城市,其实就是北京和武汉,作为五省通衢,以及长江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武汉在经济上和地缘上,都是比较合适的首都备选。



在气候上,武汉相对北京是有着绝对优势的,北京气候干燥,到了季节还容易有沙尘暴,武汉相对湿润一些,经济上也不比北京差,最重要的是,武汉也是被和平解放的,和北京一样并未经历战火,未受太大的破坏,可以说武汉是“没有什么缺点的城市”。

但是有一点,武汉是比不了北京的。那就是北京相对靠近北方,靠近苏联和外蒙古,在当时看来,是不存在战争风险的,而且还便于接收苏联的援助物资,而且北京是元明清三代帝国的首都,群众从心理上,毕竟容易接受北京作为首都。



从经济上,北京经济相对发达,且靠近当时国内北方经济最发达的东北地区,虽然靠海,但是渤海是中国内海,辽东和山东两座半岛也能从战略上守护北京。既然北京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定都北京,也就成为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