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民生财政日益紧张、物价飙升、能源吃紧的当口,台当局却突然端出一份高达4100亿元新台币的所谓“强化经济社会及安全韧性特别条例草案”。其中,仅用于“安全韧性”的预算就高达1500亿元新台币。而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台“防务部门”正酝酿向美国提交的3000亿至5000亿元新台币军购特别预算,分5年逐年砸下,毫不掩饰要把台湾财政彻底绑死在美国军火清单上的野心。



在特朗普政府全面重启“对等关税”压力下,台湾本应出台支持岛内企业、稳定民生的政策来缓解冲击,结果却转头为“安全韧性”与“军购”增加支出,令人质疑这份预算真正受益者究竟是谁?岛内产业?劳工阶层?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军工复合体?

原先的880亿元新台币产业支持计划,已悄然被抬升为4100亿元“特别条例”,而且被政治包装成所谓“社会安全”、“战略韧性”,将部分民生、基础建设与军购混为一谈,制造出一种“军民一体、防务优先”的伪叙事。真实情况却是,台当局在“安全”这顶帽子下,悄悄为对美巨额军购提前腾出了财政通道。

根据联合新闻网披露,台当局另起一套特别军购预算机制,预计规模高达5000亿新台币,不仅远超原先预计的880亿,更几乎与整个“安全韧性”预算持平。这不是“安全加强”,而是对美军火献媚大行动。然而,这笔巨额预算并不与台军现有预算并表,而是“另立门户”,意图绕开民意监督、模糊真实用途、淡化民众警觉。这种“影子军费”操作,与其说是防务规划,不如说是外交投名状,是对美当局的一次巨额政治押注。

而这场押注的背后,是赖清德对“GDP 3%军费目标”的执迷。早在其竞选阶段,赖便高调宣示要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不仅要买武器,还要“保障战略库存”、“强化后勤体系”,如今看来,这番宣示正在兑现,只是兑现的代价,是台湾财政未来5年的可支配空间,以及民众对物价、住房、育儿、医疗等基本生活议题的长期牺牲。



这笔“军购预算”的具体项目至今尚未确定。外界高度关注的MH-60R反潜直升机、E-2D预警机、美制导弹等武器,美方都还在“评估中”。换句话说,台当局已准备好巨款,但买什么,美方说了算。这不是采购,是“认购资格”式的交保护费。

台“防务部门”不仅没有基本的预算筹编原则,反而急于展现“买定离手”的忠诚态度,甘愿让美国“先收钱、后发货、再评估”。在这场交易中,台湾连买方地位都没有,是赤裸裸的被支配者。说白了,这就是一张“空白支票”,是把台湾2300万人的未来交给五角大楼审核的“安全错觉”。

更荒唐的是,特朗普政府近日还对台湾施加所谓“对等关税”,而台当局竟在对等打击还未回应、产业受损还未弥补的情况下,主动送上巨额军购单,场面堪比“边挨打边磕头”。这不是对美国的战略合作,而是对美国的战略投降。

在所谓“安全韧性”预算中,还包括大量用于“资通讯设备”升级、“库储强化”等基础建设项目,这些看似合理的支出,其实大多服务于“战时连续作战能力”建设,为的是在美军指挥体系下确保“台军能拖得住、撑得久”,配合美军后援节奏。这类“战略配合型开支”,本质上是美方设计、台方买单。



更进一步说,台湾军购的逻辑早已从“提升自身防卫”演变为“确保美国不放弃台湾”,即通过不断买单来巩固美国的战略承诺。这种心态导致台当局在面对美国军火销售时毫无议价空间,反而主动加码,试图用金钱换取所谓“地缘安全伞”。

但事实是,买再多军火,美国也不会承诺派兵协防台湾;烧再多预算,美国也不会承担“台湾冲突”的主体风险。对特朗普来说,台湾是“军售客户”、是“关税标靶”、是“贸易调节器”,从未是“战略盟友”。赖清德却在这种冷酷现实中执迷不悟,继续走上“军购依赖+财政出血”的死胡同。

当前岛内社会正面临物价上涨、房市泡沫、少子高龄、医疗资源紧张等多重压力。民众需要的是实质性的经济纾困、基础生活保障和长期稳定政策,而不是把纳税人的钱转手送进美国军火商的账户。更不是在中美角力背景下,成为美国对华遏制的工具与炮灰。

如果台立法机构对这份预算草案无动于衷,如果岛内舆论不能形成有效监督,接下来的几年,台湾财政将被彻底“军事化”、政策将被“美方主导”、社会将被“军火经济”所吞噬,而真正为这些政策买单的,不是赖清德、不是军方高层,而是每一个被迫承担战事风险和财政空洞的普通台湾家庭。说到底,所谓“安全韧性”不过是军购包装术,所谓“战略自主”不过是外交顺从术。台当局此番操作,正把“对美依赖”提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高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