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端午节快到了,最近呢,很多短视频平台又开始热热闹闹地推粽子了。

不过胖胖说句实话,我还真没吃过买来的粽子。

不是讲情怀,是因为我家从小就有包粽子的习惯。

去溪边摘新鲜竹叶,去市场挑料:虾米、咸蛋黄、糯米、猪肉、香菇、腊肠、板栗……一样都不能少。买点咸稻草,清洗、晾干、泡米、腌肉、裹粽子、蒸上锅。

不过这些手工东西吧,越来越稀薄了。

5月10日,极目新闻报道了一条让人后背发凉的消息:

江苏宿迁一位宝妈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说她喂宝宝吃粽子时,孩子突然说嘴里有异物。

一看,是个疑似带血的创可贴。

这不是“恶心”两个字能概括的。

那位母亲喂孩子吃的,是节日的温情、是传统的仪式感——结果却变成了难以言说的恐惧。创可贴是谁的?血是哪来的?有没有感染?孩子安不安全?一连串问题扑面而来,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任何一位父母的本能担忧。

而当事情冲上热搜后,企业也进行了回应:

“我们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小组”“启动全链路调查”。

今天呢,胖胖又刷到,企业提到:“问题批次已全部下架”。

那出厂前的检测机制在哪?那个创可贴,是在哪一关混进来的?质量把控在哪里出了漏洞?

胖胖说这些,不是为了非得一口咬死这家企业。但也不能每次出事,就甩锅给“个别员工”“黑心临工”,当作一个企业的自保借口。

我们得承认,整个食品行业已经卷疯了。

订单来了,产能跟不上,临时工、代工厂临时凑;车间加班加点赶货,而在这种紧绷到极限的流水线管理下,出事真的只是“偶然”吗?

当然,在这个“创可贴事件”里,我们还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可能性:

有没有可能是同行竞品搞的鬼?

别急着说胖胖阴谋论。在一个内卷成疯的市场压力下,有没有可能某些竞争者心里生了歪念,在购买之后干出那种“低成本换高热度”的破事?

所以,“让子弹飞一会”,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在等一个清清楚楚的交代。

我们不急着扣帽子,也不愿被情绪带跑。我们不是为了站队,而是要结果。

消费者不是NPC,不该在每一次消费时都承担随机事故的风险。企业靠的也不该是“事故之后处理得好”,而是“事故根本没发生”。

这一次,不能再用“个别疏忽”打发,也不能靠危机模板自我开脱。

必须给出清晰、可追溯的源头说明。

如果真是有人故意嫁祸,那更说明这个行业门槛低到连破坏都不费力。这不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是整个行业的信任黑洞。

最后还是要说几句:

对于真相还没查明的事,胖胖并不想下太多结论。

不是不愤怒,而是愤怒得克制。

因为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真相”最后变成公关话术,也见过太多情绪被人操控、利用、反噬。

这不是一次“站队”,而是一次“要等结果”。

谁在讲逻辑,谁在玩套路,谁是真的负责,谁只是在表演,都不急着下标签,让子弹再飞一会。

而在它落地之前,如果恰好还有点空呢,还自己包粽子最放心,当然,也只是相对放心。

这不是一句吐槽,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是非要“细究”,只是希望——哪怕不回到人人自己动手的年代,吃进嘴里的,至少知道它是什么。

自己动手包粽子最放心,不是一句“情怀式”的吐槽,而是一个时代的无奈写照。

说到底,消费者要的,仅仅是一份安心,仅此而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