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2日报道 俄新社5月10日发表题为《共同目标将俄罗斯与中国团结在一起》的文章,作者为彼得·阿科波夫。文章编译如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前夕在俄媒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80年前,我们经过奋起反抗,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在80年后的今天,中俄要坚定做“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这一论述揭示了两国在全球舞台上共同战略的核心。文中“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的表述虽未直接点名,实则明确指向西方。

两国元首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的这段话同样意有所指:“个别国家沉迷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滥施侵略性政策,为保护自身特权而限制他国主权、遏制他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这不符合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时代潮流。”

这段声明不仅剑指西方对俄罗斯的战略遏制企图,也针对美国的对华遏制、围堵政策(关税战也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西方至今仍对削弱甚至离间俄中关系抱有希望。为此,他们企图在美俄恢复对话一事上做文章,开始散布所谓中国不希望美俄就乌克兰问题进行对话、北京担心莫斯科倒向华盛顿的论调。

这种臆测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要知道,俄中友好亲近是基于双方自身的战略利益,俄中领导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水平也远远超过他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的关系。

此次访问是习近平主席第11次到访俄罗斯。在这12年间,他与普京的会晤超过40次。领导人个人之间的互信对于巩固俄中关系极为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俄中关系的巩固符合两国战略利益。

有人说,俄罗斯害怕完全依赖中国。西方甚至认为,俄方这一心态是俄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但是近年来,俄中两国不仅继续越走越近,还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近年来,西方所谓的“中国之友”也在吓唬中国,声称无论俄罗斯是失败还是胜利,都对北京非常不利:如果俄罗斯输了,美国就可以集中精力遏制和围堵中国;如果俄罗斯赢了,中国就会失去对俄影响力,俄罗斯甚至可能投入西方的怀抱。实际上,所有这些言论只有一个目的——在俄中之间播下互不信任的种子,引发对合作伙伴可靠性及其战略选择的怀疑。

幸运的是,对俄中两国来说,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和加强合作的明确选择,还有两国长期的双边关系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两国关系有起有落,有友谊也有冲突,但最终双方不仅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还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我们只有携手并肩才能战无不胜。在当前,这一点和80年前同样重要。(编译/赵志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