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元首擘画协作蓝图,大国外交再挥遒劲一笔。
5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过去10年,是国际形势大动荡大变革的10年,也是中俄关系大发展大跨越的10年。
中俄能源合作是“全球能源安全的稳定器”。2024年,中国对俄罗斯原油进口量升至1.0847亿吨,在中国原油进口占比达到19.6%;俄罗斯对华天然气管道输气量达到31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对华出口860万吨。与此同时,中俄原油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亚马尔LNG项目、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华电捷宁斯卡娅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电站(以下简称“捷宁电站”)等一系列标杆项目不断为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添砖加瓦。
发挥资源禀赋互补优势
5月8日,两国元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俄双方要坚持合作大方向,排除外部干扰,让合作“稳”的基础更坚实、“进”的动能更充足。要发挥两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互补优势,拓展经贸、能源、农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高质量互利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为平台,构建高标准互联互通格局;充分释放“中俄文化年”潜能,加强教育、电影、旅游、体育、地方等合作,促进深层次民心相通;密切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协调和配合,团结全球南方,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变革正确方向。
普京表示,俄中关系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不针对第三方,不受一时一事影响。坚定不移推动俄中关系发展、扩大互利合作是俄方战略选择。俄方愿同中方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加强贸易、投资、能源、农业、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化教育、文化、青年、旅游等人文交流,拓展远东地区合作内涵。双方要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内的协调和配合,支持世界多极化进程,共同反对单边主义,反对滥施制裁,反对集团对抗,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中俄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双方高度评价近年来两国经济关系取得的长足发展,一致认为双边互利合作为改善两国人民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双方坚定捍卫自主发展双边经贸伙伴关系的权利。持续巩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支持经营主体实施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民用核能、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项目,维护相关跨境基础设施稳定运营,促进能源运输畅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在国际层面,中俄将进一步推进在联合国和现有国际法框架内的合作,在国际秩序动荡的战略窗口期承担更多大国责任。在地区层面,中俄将通过东北亚、中亚、金砖等多个地区合作体系,加深同周边国家的多边合作,稳固地区安全。
进一步加强油气贸易合作
油气无疑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核心领域,体现了供需的高度匹配,尤其是俄方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已跃居第一,这种互补性不仅保障了中国能源安全,也帮助俄罗斯开拓了替代欧洲市场的稳定出口渠道。
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宋魁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中俄能源贸易规模显著增长,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多元化管道布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即“西伯利亚力量1号”自2019年通气以来,截至2024年11月已输气超780亿立方米,2025年满负荷运行后年输气量将达380亿立方米,满足1.3亿户家庭用气需求。“远东线路”管道计划于2027年投运,年输气100亿立方米;规划中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经蒙古对华输气500亿立方米/年,预计2030年后建成。
作为中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后,我国正式建成了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能源战略通道,自2019年分段投运以来,已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稳定的清洁能源来源。宋魁认为,应继续扩大输气规模。通过多条管道叠加,未来对华输气量有望达到每年近1000亿立方米,但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弥补俄对欧出口缺口。
外交学院经济学院教授闫世刚通过一组数据点明中俄能源合作成效:供应链韧性增强。俄油气占中国进口份额从2014年的12%升至2023年的18%,有力提升中国能源供应链韧性。货币结算创新。2023年约40%中俄油气贸易以本币结算,人民币与卢布直接兑换量同比增长300%。技术合作深化。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亚马尔LNG项目模块化建设,国产化率从首期15%提升至三期45%,带动超50亿美元设备出口。
4月30日,中俄签署《2025年能源合作路线图》,将中俄原油贸易量提升至3000 万吨,进一步巩固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原油出口市场的地位。同时,中俄计划年内启动北极LNG—3项目建设,北极航道的开发将缩短能源运输时间,降低对传统航线的依赖。此外,双方还将在氢能、储能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并推动建立欧亚能源互联网。
更多新合作项目已在路上
在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动荡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的稳定性尤为重要,更多新合作项目已在路上。“中俄能源合作已从单一贸易向全产业链、多维度安全协同升级。”宋魁表示,“未来需进一步依托共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机制,扩大可再生能源合作,并通过技术、军事、法律等多重手段保障跨境基础设施稳定,共同应对全球能源转型挑战。”
中俄正合作开发新一代小型核反应堆,并规划氢能产业链,同时还在探索太阳能、风能联合开发项目。此外,中俄还联合研究人工智能驱动的能源管理方案,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能耗增长。许勤华表示,在安全层面上,中俄在以上合组织为主体的地区安全体系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保障地区安全稳定。同时,油气供应路线的多元化更是加强了这一保障。在技术层面上,中俄新能源技术合作以及关键设备国产化的进程都驶入了快车道。在金融层面上,中俄通过多种融资形式保证了能源项目资金的可持续性。
2017年6月,我国在俄最大电力合作项目捷宁电站正式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48.3万千瓦,年发电量30.2亿千瓦时,年供热量81.4万吉焦。项目依托中国成熟电力技术、高性价比设备与俄罗斯本地资源优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索出一条跨文化、跨标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成为中俄能源合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
“目前,中俄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能源污染治理等技术开发领域面临许多共同问题。两国加强在能源技术领域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两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安全问题,还能促进两国能源合作长期发展。不再局限于各自进出口能源需求,更重要的是,技术领域合作具有巨大示范效应,能够推动信任与机制建设,产生良好的外溢效应。”闫世刚强调。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生态理事会俄方主席奥列格·杰里帕斯卡指出,在俄中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保持了量稳质升的良好态势。近年来,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在光伏、风电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及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成为全球能源投资领域的领先者。
文丨本报记者 王林 苏南 渠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