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个“老师本科出身不好被学生看不起” 的新闻上了热点。

这种事情说简单也简单,之所以反反复复,主要还是因为牵涉到太多人的敏感神经了。换句话说,这更多是个心病。

问题本身是简单的,我们就来解释下这个简单的逻辑。

歧视的基本含义是“不平等对待”,但这个流行的字典式解释问题很大。因为很多时候,不平等对待并没什么问题,比如多劳多得,择优录取。我们接受的正义原则就是,等者等之,不等者不等之。你明明好吃懒做,却想获得和天天早出晚归的人一样的收入,这就叫不等者等之,是不正义的。

因此,不平等对待本身不一定有问题。

歧视是一个负面词汇,它指的其实是“不合理的不平等对待”,即等者不等之。比如大学招老师,合理的标准是学术能力本身,而不是本科出身。学术能力一样的求职者就是“等者”,仅仅因为本科不是985、211出身就拒绝某位老师的求职意味着“等者不等之”。

学历歧视当然是不合理的,这几乎是个概念真理。因此更准确地说,在不应以学历为根据的场合根据学历对人作区别对待是不合理的,这种区别对待于是被叫作歧视。

那么,根据学历,特别是本科出身来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合理吗?

现实中的问题复杂得多。比如学术能力很难判断,相比简单数论文,本科出身可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回想下你高中考上北大清华的同学是多么传奇。

这其实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学历好的人大概率水平好,学历差的人大概率水平差。

学历作为初步推断的根据非常合理,但作为拒绝被进一步信息修正的定论就是偏见了。否认前者就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的傻白甜,否认后者就是愚蠢的蓝血人(自认为和普通人血液颜色不同的贵族)。出身不好就要花更多时间获得别人认可,北大毕业的别人会花更多时间确认“可他确实能力不行”,这些现象都很常见,是非常合理的认识、判断步骤。

重要的是,学历只是初步的推断根据。真诚、理性地分析判断和出于优越感、势利眼的固守偏见是两回事。

如今越来越多人在短视频中失去思考,

还好有一群人“吃力不讨好”坚持做杂志,

三联生活周刊团队就是这么一群人。

《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跨年刊订阅

赠送价值88元《美食特刊》+2本往年精选期刊

原价:780元

全年52期限时特惠价:390

长按扫码 立即购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