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房举起十几斤重的狮头,用非遗的鼓点点燃生命的力量;在52岁攻读海外护理学博士,用学术的烛光照亮临床的盲区;在3厘米的造口上守护尊严,让生命的另一种出口成为重获新生的勋章;在15年与团队四处奔走,把急救知识装进50万人的行囊;在早产儿发丝般的血管上穿针,托起800克的生命走向4000克的未来;在精神科病房里,当患者的指甲嵌入自己血肉,却依然不忍心甩开那只无助的手……

5月11日,在护士节到来之际,广东6位护士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护士的故事”分享会上分享了他们和团队的温暖故事,当医学抵达技术的边界,他们用温度不断去拓展治愈的可能。



病房里的醒狮

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的病房里,住着很多重症病人,有些甚至是几乎不会醒过来的患者,面对这些生命,护士能做什么?

去年冬天,护士周君桂和18位同事干了件“疯狂”的事。凌晨五点开车到南海,跟着醒狮传人学艺。举着十几斤重的狮头,练完一天下来,护士们胳膊酸得连病历本都拿不稳。这个时候,还没有患者和家属知道,护士们要让他们过一个不一样的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周君桂。

当护士们戴着这些沉甸甸的狮头冲进病房时,躁动三年的脑损伤患者,在母亲搀扶下摸到了狮头;全身插管的阿婆,颤巍巍地把红包塞进狮嘴,非要“把福气传给下一床”。每一个人都要来摸一下狮子头,有个家属边哭边笑:“这哪是病房,分明是醒狮采青的祠堂!”

这是周君桂和同事们最希望看到的场景:要让每个患者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还做过另一件事,把那些昏迷的病人从床上挪到轮椅上,推着他们去晒太阳,甚至去“唱歌”。虽然患者自己不会唱,但当家属在旁边哼着《月亮代表我的心》,当护士轻轻打着拍子,当阳光洒在他们脸上——他们的眼睛会动、手指会微微蜷缩、呼吸会变得平缓而温柔。有个认知障碍的老爷爷,每次听到《东方红》,都会无意识地跟着点头。他女儿说:“我爸年轻时是文工团的,这首歌,他唱了一辈子。”

“生命哪怕只剩裂缝,光就会从这些裂缝里透进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他们一起寻找光的方向。”周君桂说。

52岁攻读海外护理学博士

因为不忍心让母亲独自忍受病痛,1986年,成绩优异的罗伟香在初中毕业那年,毫不犹豫填下“邵阳卫校护理专业”的志愿,成为护理专业年龄最小的学生。可毕业后,她却被现实刺痛了,曾经成绩远不如她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而她只能是一名中专毕业的护士。擦干眼泪后,她告诉自己:学历可以追赶,但救死扶伤的初心不能等!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

1994年,湖南开设护理自考大专,她白天上班,晚上啃书本,3年拿到文凭;1995年,她和丈夫来到深圳,边工作边备考,成为深圳为数不多的护理学硕士;2020年,52岁的罗伟香攻读海外高校的护理学博士,接受全英文授课,2024年7月,她终于戴上博士帽。

护士需要读到这么高的学历吗?“一定要!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不能仅靠经验解决,还要通过循证的方法来不断修正现有的解决方式。另外,我们也要系统学习国内外最前沿的护理技术,优化护理学科的建设,这些都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罗伟香说。

2003年,一名酒精中毒病人因尿失禁留置尿管,病人清醒后,病房护士在为病人正规操作拔除尿管后却出现了血尿现象。这个血尿病例让她彻夜难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科书里没有答案,那就自己找!她立即翻遍国内外文献,并主编了《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今,罗伟香成为了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成为了深圳市政协委员。她继续用自己的多重身份,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2017年,一位乳腺癌患者手臂上的PICC管因堵塞需要紧急溶栓,但护士没有处方权,这位患者不得不挂号、排队,花了整整一上午时间。罗伟香走访了全市1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的专科护理门诊,在充分的调研与文献循证后,撰写了《关于开放专科护理门诊护士有限处方权的建议》提案。2023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赋予护士处方权的城市。去年,她又推动护士处方纳入医保,患者治病的“最后一公里”终于打通了。

守护3厘米的“生命出口”

当肿瘤或创伤阻断了正常排泄的路径,患者的腹部会“诞生”一个直径约 3 厘米的 “生命出口”,需要依靠造口袋维持日常排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造口治疗师罗宝嘉就是守护这条生命通道的人。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造口伤口专科全职造口治疗师、副主任护师罗宝嘉。

有一次,罗宝嘉在跟随自己的带教老师郑美春查房时,看到郑老师安慰一位带着造口的大叔说:“穿上衣服就没人会知道。它不是对你的惩罚,而是生命给你的第二次机会。”郑老师用专业的操作和温柔的话语,让大叔从抗拒到主动学习护理,到最后穿着干净的衬衫,挺直腰板走出病房。正是这样的瞬间让罗宝嘉明白:造口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尊严的重塑。研究生期间,她成为全年级第一个也是唯一主动选择造口方向的学生。

2023 年,她带着使命踏上了甘肃的土地,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她和同事从零开始,搭建伤口造口门诊,手把手带教。半年后,甘肃医院建立起了首个伤口造口门诊。

从800克到4000克的生命奇迹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守护的是一群刚刚来到世界,却不得不直面生命挑战的孩子们。刁莉萍就是一名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静疗专科的副主任护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主任护师刁莉萍。

2015年,一对24周早产的双胞胎从深圳转诊到了科室,建立一条稳定的静脉通道,是抢救他们的关键。当时俩姐妹的体重都只有800克,全身水肿,血管细得像头发丝。刁莉萍和团队决定:先从左侧腋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这对于她的要求是:必须一针见血。因为多一次尝试,对早产儿来说都是致命风险。当回血顺利流入注射器的那一刻,刁莉萍悬着的心才落了一半。第二天患儿病情稍稳定,刁莉萍和团队为姐妹俩置入了PICC导管。后来,两个小生命从800克长到4000克。而现在,姐妹俩已经上小学了。

而当大家都学会了这些技术,刁莉萍又开始思考,还能为患儿多做些什么。很多患儿需要频繁抽血、输液,每次扎针都让他们大哭。于是,她和团队开展了儿童门诊留置针技术,实现了“一针多用”。一根留置针,不仅可以完成如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多次抽血,还可以用于输液、注射造影剂等,减少了患儿的扎针次数,减轻了他们的痛苦。

急救的战场不该只在医院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苏运辉,是一名有着35年工龄的护士,也是一名医务志愿者。15年前,苏运辉刚到急诊科的时候,一位心梗的中年人被耽误了30分钟,才送到医院,医护团队接诊时,患者的手已经凉了。苏运辉感到非常痛苦。“急救的战场不该只在医院。”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急技片区科护士长、急诊科护士长苏运辉。

2011年,在省卫健委、省红会和医院的支持下,苏运辉带领团队开启了急救志愿科普的征程,深入全省各地开展公益急救技能培训,足迹遍布全省救护导师培训、全省百人百场巡讲、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急救大讲堂、街头路演,亚运、广马等体育赛事医疗保障,灾难事故的医疗救援和演练。在志愿服务的路上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志愿时长超3000小时,开展活动超300场次,普及人数超50万人。

时代在变,苏运辉团队的科普志愿服务也在升级。他们改良了烧烫伤的应急救护器具,获得国家专利;针对市民急救意识薄弱等问题,他们还把难懂的医学急救知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视频、微课、慕课、丛书等。

被患者指甲抠进肉里也没有甩开他的手

叶君荣是一名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病房扎根了十二年的护士。

在他的手腕上有一道疤,是一个19岁男孩留给他的。男孩父母离异后,把全部期望压在他身上。他发病的时候非常惊恐,会紧紧抓住叶君荣的手,指甲抠进他的肉里。“我没有急于甩开他的手,因为我知道这样能让他有安全感——他的指甲在伤害我,但他的痛苦比我的伤口深百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护士叶君荣。

后来他病情稳定了,叶君荣记得他说过想去国外学习,于是问他:“你还会准备出国学习的事情吗?”男孩愣住,低下头:“我以为……没人记得了。”

那天起,叶君荣陪他背单词,陪他一起查学校作准备。后来他出院复诊,遇到叶君荣说:“荣哥!我回去按你说的去准备了,下个星期出雅思成绩,这次挺有把握的,谢谢关照啦!”

最近,也有不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前来就诊。有个初中女孩入院时因为心理和情绪问题,自己划手,手腕缠满纱布。处于叛逆期的她,接触的时候对医务人员有点抗拒,叶君荣和同事用尽一切办法来帮她重新振作起来,最后她出院时送了一面锦旗放在护士站,写着:“护士哥哥姐姐666”。

你的职业获得感是什么?“当孩子重新背起书包,当康复站的笑声盖过偏见,当看见患者恢复对生活的憧憬,回归校园、回归家庭、回归工作、回归社会,这就是我们点燃的满天星光。”叶君荣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粤卫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