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印巴冲突,尤其是5月7日空战的事,因为它的影响会非常深远。
看了很多评论,各路大V、媒体都有分析,但在我这个从事十几年电子战的老兵看来,大部分没搞明白歼10C如此神勇的深层次原因。对于这次空战的意义也缺乏思考。
整理一下战斗过程。
5月7日凌晨,印度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派出2架米格29对巴基斯坦控制区域发射导弹。
巴基斯坦地面防御系统反击,并击落1架米格29。随后印度空军又派出2架米格21、4架阵风战机,巴基斯坦立即反应并先后升空5架歼10C。
先升空的3架歼10C正面迎敌,后升空的2架歼10C侧面开火发射PL15,分别击落1架米格21、1架阵风战机。
随后,印度空军采取添油战术,派出2架苏30、4架阵风战机,巴基斯坦再升空6架战机(可能有枭龙)。
印度第二批次战机起飞不久后,第一批次战机中再次被击落1架阵风战机;第二批次中的苏30临近战斗空域时,再次被击落1架苏30;第二批次的4架阵风战机进入战斗空域后不久,其中1架阵风战机被地面防御系统发射HQ9击落。
随即,印度战机作鸟兽散,四窜奔逃,脱离接触,战斗结束。
整个过程,巴基斯坦共出动11架战机,参与打击的是7架歼10C,其余4架战机起到牵制扰乱的作用;
印度出动14架战机,其中2架苏30,2架米格29,2架米格21,8架阵风。
小型空战规模(也有说出动了一百多架)。
战斗结果,印军1架米格29被地面防御系统击落(未知何种武器),1架米格21被PL15击落,1架苏30被PL15击落,1架阵风战机被地面防御系统HQ9击落,2架阵风战机被PL15击落,2架无人机被击落(未知何种武器)。
巴基斯坦方面,在印度首次空袭中有8人死亡,13人受伤(也有说35人),参与空战的战机全部安全返航。
以上数据来源网络,存在争议,尤其是被击落的战机数量(包括出动战机数量)。但这轮空战巴方占优,印度吃亏是公认的(否则按照印度的尿性,不会这么快达成停火协议)。
消息传来,国内军迷界一片欢呼。不是有些奇怪生物老说中国战机没实战经验嘛,这不就有了嘛?
而且开战前印度曾叫嚣:我们一架阵风能打6架歼20!优势在我。现实情况却是十万个没想到。
有人说歼10C经此一战直接从“牛夫人”变回“小甜甜”,接下来肯定会大卖。
这点我认同,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胜利归结于歼10C优异的性能,就显得很不专业。
歼-10C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改进型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它虽然延续了歼-10的命名,可严格来说,已经是一款新战机。
整体性能跃升了一代(歼-10是三代机)。
因为它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具备更远、更宽的探测距离(200公里以上,360度无死角)、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多目标跟踪能力,以及一定的隐身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升级了电子战设备,具备数据链系统作战能力。
何为“数据链系统作战”?
“数据链”,是指采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应用协议,实现机载、陆基和舰载战术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术系统效能的系统。
数据链系统作战,顾名思义,就是依赖数据链系统完成的作战。
以前我们看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不是看到有美国大兵在地面直接引导空军对特定目标进行攻击嘛,这是数据链系统作战的初级形态。
过去几十年,这一直是我方的痛点。
因为别说空地协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连兵种内部协同都做不到——我指的数据链传输。
说起来都是泪。我军电子战装备曾长期需要单打独斗,战机格斗也长期依赖单机作战——只有战术配合,无数据链协同。
这一局面直到拥有了自己的预警机才有所改观。
在现代战争的制空权争夺中,预警机就像个“空中智囊”,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这个玩意儿能在老远的地方盯着敌人,还能指挥战斗机,甚至导弹作战,是战争胜负手。
谈空中优势不谈预警就是外行看热闹。
严格说来,歼-10C在性能上对法国阵风战机并不构成绝对优势。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能处于劣势。
根据卖家吹嘘,阵风战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空战自卫系统Spectra,号称可以360度无死角保护战机。
这个自卫系统集成了雷达告警接收器(RWR)、主动干扰机(DRFM)和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能在敌方雷达锁定之初就发出预警,随后自动释放干扰波束或诱饵弹躲避导弹追踪。
在北约多次演习中,Spectra曾成功干扰美军雷达,甚至让F-22抓瞎,可谓名声在外。
也就是说,不管阵风战机的进攻能力如何,至少它的保命能力堪称世界一流。
这也是印度此前扬言用阵风战机“一挑六”搞定歼-20的底气。
因此,正常情况下,歼-10C想要依靠自己的武器系统,哪怕装配PL-15,都不足以单挑成功。
可是,现代战争不是江湖仇杀,没那么多机会让你单挑独斗。
这也是这轮空战印度出洋相的原因。
单打独斗的时候,战机要击落对手,无非是“侦查→锁定→射击”。战机自身的雷达侦察能力、武器射程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目标战机则按照“雷达探测→威胁识别→干扰规避”,进行防御。
这是最简单的攻防。
在数据链体系作战中却并非如此。
首先侦察不一定要依靠战机本身,可以是地面雷达系统,也可以是预警机。后两者的侦察能力显然不是战机自带雷达能比的。
这意味着,体系作战中,战机可借助数据链,实时感知更远距离的对手。
其次是锁定和射击。体系作战中,战机可依靠第三方数据锁定更远的目标,并发射导弹。
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加攻击距离,还能欺骗目标战机。因为对方感知的雷达照射并非威胁的真正来源。
当然,被锁定战机还可以通过识别武器的主动探测来实现干扰规避。
因为空战中,导弹总要启动主动雷达导引,靠自己寻找目标。
也就是说,战机发射导弹后,就可以干别的事去了,导弹会自己找目标。
不具备数据链作战能力的导弹,将完全依靠自己的制导系统寻找目标。由于主动探测时间长,留给目标战机干扰规避的时间就多,很容易被欺骗,从而丢失目标。
阵风战机正是依靠强大、快速的反应能力,在被锁定后完成金蝉脱壳。
你打不到我,我却可以搞定你,这是法国人吹牛逼的资本。
可是,他们遇到了PL-15——一款中国为第五代战机准备的杀神。
我看各路博主都在分析PL-15的射程(200KM)。其实真正让PL-15成为杀手锏的并非射程,而是它已成为数据链作战的一环。
和那些早早要启动主动雷达导引寻找的导弹不同,PL-15在发射后,可在中段飞行阶段由预警机或地面雷达通过数据链精确引导(前180KM),直到末段它才启动主动雷达导引,进入自主寻找目标阶段。
此时距离目标大概是20公里。
留给目标战机的干扰窗口极小——大概几秒钟,就问你怎么躲?
而且,如果PL-15还使用了频率捷变、低可探测性的导引波段(如Ka波段),再辅以地面和空中双向数据链修正航迹,试问对手又该如何应对?
这便是数据链体系作战的威力。
那阵风战机以及它的武器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印度根本无法发挥它的效能,因为印度不具备数据链体系作战能力。
印度可以说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典范。
就战斗机来说,从苏-30系列战机、幻影2000、阵风战机、美洲虎攻击机等等,大杂烩,关东煮。
预警机也是主打一个缝合。以A-50EI“费尔康”预警机为例,运输机平台是俄罗斯伊尔-76,相控阵雷达是以色列的EL/M-2075,理论探测距离达400公里,可同时跟踪250个目标。
但在实战中数据链不兼容,与自己的主力战机无法有效协同,还依赖原始的语音指挥,效能较低。
至于所谓的国产预警机,以三哥的工业能力,能飞上天不散架就阿弥陀佛了,更不要谈性能。
地面雷达系统也差不多,自己的东西不多,各系统之间,数据链标准互不兼容,实时性、准确性、稳定性都是薛定谔的猫。
结果,战机、预警机、地面雷达,看起来兵强马壮,数量庞大,实则各自为战,主打一个魔幻。
4月底,印度曾在克什米尔边境搞过一次侦察任务,居然全程使用民航识别代码传输信息,结果被巴基斯坦方面侦听到,并实施电子压制,战机还被锁定,最后灰溜溜地跑路。
可以想象印度内部数据链传输之混乱。
万国造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印度左右逢源的政治环境(很多人羡慕的),可同时也献祭了军事装备的体系作战能力。
相反,巴基斯坦却完整地引入了中方战机、预警机、防空系统,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数据链攻防体系——当然,也仅限于中式装备所能覆盖的范围。
这才是5月7日空战,巴基斯坦凭借歼-10C获得空前战果的深层次原因。
一直以来,印度都把中国当成假想敌。前两年,印度高层还叫嚣,已经为打两场“战争”做好了准备!
言下之意,他们可以同时搞定巴基斯坦和中国。可就目前他们所展示出的体系作战能力而言,显然有些自不量力。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真要挑衅,其他且不论,印度的制空权就是个笑话。
长期以来,印度都喜欢自我催眠,三哥的自信别说我们无法理解,连教员都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明白。
印巴冲突已经很难再持续下去,三哥被扇了个大嘴巴子,有点蒙圈,但也稍微清醒了点;巴铁的经济实力一言难尽,不足以支撑他持续下去。不过,一场小规模的空战就已经值得所有国家深思,“中式攻势空军作战体系”留给世人的思考一时半会不会消失。
未来,世界各国或许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空军在远程制空、信息主导与体系作战方面的真正实力。
同时也会改变“单机性能主导”的战斗逻辑。
这是中国人送给世界军事最大的惊喜。
可是,歼-10C就这样了,那六代机加入后又是怎样的空战模式?
三哥说,我好心累啊。
全文完,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