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初,一场注定不会平静的中美关税谈判在瑞士拉开帷幕。尽管中美经贸牵头人在镜头前“握手言和”,同意建立磋商机制,但熟悉特朗普套路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他战略布局的起点,若谈判不能逼出他想要的结果,下一秒就是“翻脸不认人”。
特朗普的第一任期早已为世人揭示其“谈判之道”:先打再谈,先制裁再逼供。关税只是他的敲门砖,背后还有更阴险的“毒箭”,一支支箭矢早已搭上弦,直指中国的经济命脉、科技神经、军事防线乃至舆论空间。眼下,特朗普正借助新一轮中美谈判,重新激活这一套“极限施压工具包”,准备打一场更毒、更狠、更下作的“全域压迫战”。
首先,是金融战线上的“美元毒箭”。特朗普旧部、现任经济顾问米兰早在2024年就炮制出一份名为“海湖庄园协议”的荒唐方案,核心是美元结构性贬值+债务重组,妄图让全球为美国高筑入云的债务埋单。美国联邦债务早已突破36万亿美元,2025年待偿债务更高达9.2万亿,靠印钱、发债、借旧还新早已难以为继。在这种危机时刻,特朗普看中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甩锅全球”,把短债变长债,把有息债变零息债,用一纸“美债合约变脸”让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持债国遭受血亏。如果中国持有的上万亿美元美债真的被“百年国债”化,那无疑是金融核打击,外汇资产瞬间蒸发,国家利益重创。
其次,是科技战线上的“铁幕毒箭”。这一次,特朗普不仅要重拾“小院高墙”,更要筑起“大院铁幕”。2月刚刚签署的《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就是明确要“从源头斩断中美科技联系”的宣战书。不只是继续限制芯片设备出口、制裁华为中兴、打压AI技术发展,特朗普还计划从资本端、人才端、教育端全面脱钩。连留学生、科研人员、工程师都成了他口中的“潜在间谍”,美国高校和实验室将再度上演“排华行动”,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的布局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围剿。AI领域、芯片领域、机器人领域,统统被特朗普视为“脱钩对象”,中国的科技生态圈将被美方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
更为可怕的是特朗普的“军事毒箭”。他深知直接军事冲突代价高昂、代价沉重,于是采取更阴狠的方式:借菲律宾之手,在南海兴风作浪;玩“台湾牌”,在台海制造紧张。他怂恿菲律宾挑战中国红线,一边拉拢日澳英军舰巡弋南海,一边纵容“美菲联合演习”常态化,甚至考虑在吕宋部署中程导弹。与此同时,对台湾军售一再升级,从防御型转向进攻型武器,实质鼓励“以武谋独”。这些动作,既是特朗普手中“谈判筹码”的一部分,更是其搅局亚太战略的关键环节。他希望逼迫中国在周边陷入“多点压力”,借此牵制中国对美反制空间,为美方争夺地缘与话语优势。
此外还有特朗普最擅长的“舆论毒箭”。从“中国间谍案”到“网络攻击案”,从留学生签证撤销到华人学者打压,他已经不止一次证明,如何通过舆论引导、法律罗织、司法猎巫来构建“舆论战”前沿阵地。2025年以来,美国国会又蠢蠢欲动,炒作所谓“中国AI入侵”“机器人威胁”,渲染中国企业的“渗透性危险”,推动新一轮打压法案。若谈判不顺,谁能保证不会再出现一个“孟晚舟式”人质事件?谁又能阻止特朗普政府假借“国家安全”之名,大举封禁中国企业、冻结中资资产?
可悲的是,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民众已经意识到,特朗普的“毒箭”最终也会伤及自身。但政客的本性从不以民意为导向,而是以政权为目标。特朗普此刻最紧迫的,是在经济下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捧出一个“对华强硬”的形象,为其选情保驾护航。于是,中国再度成为他的政治提款机,每一次谈判,每一项政策,甚至每一条推文,都可能成为攻击中国的新工具。
正如某位评论者所言:“特朗普不是来谈判的,而是来逼你认输的。”中国若妥协,他得寸进尺;中国若反制,他造势喊打。这场关税谈判,不过是特朗普新一轮对华战略讹诈的序曲,真正的“毒箭”,或许还在弓上待发。
现实是在特朗普的剧本里,没有双赢,只有零和;没有合作,只有胁迫。中国要维护自身利益,必须做好应对一切极限施压的准备,守住底线,稳住节奏,打赢这场没有硝烟但充满杀机的博弈。因为,只有不怕打,才能避免被打;只有敢于斗,才有可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