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张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解放战争时期的照片,估计是1949年之前的(胸前未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牌)。这是一位解放军首长与他妻子的合影,两人都是人民解放军干部。

照片上有两个亮点。一个亮点是女军人穿着一双新的上海生产的回力球鞋;另一个亮点是女军人腰间皮带上挂着的小手枪。

根据本人对众多武器的研究,观察这支小手枪是美式“勃朗宁”。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向国民党军队“军援”中 就有这种勃朗宁小手枪,学名是“勃朗宁M1906”。很多国民党高官非常喜欢这种小巧玲珑的武器,既能用来防身,又不是太重,挂在身上很熨帖。

记得电影《红日》里,人民解放军在山东临沂打了一个大胜仗,消灭国民党军队一个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军部女机要员小刘也趁机搞到这种勃朗宁小手枪。她非常喜欢,向军长要求留下小手枪。军长接过手枪看了看说,小玩具,不管用。机要员说想把它留着用,军长说一切缴获要归公。机要员只好求情让她玩玩,军长说就是玩三天。

勃朗宁手枪虽小,但也是地地道道的武器,威力不小,在近距离有效射程内照样对目标造成杀伤。1904年,美国人勃朗宁研制出这种袖珍型自动手枪——勃朗宁M1906。这种小手枪能够发射六发子弹,最大的特点是手枪非常轻巧,才907克,不到两斤重。



解放战争时期,这种勃朗宁手枪被解放军缴获后,一般都分配给师级以上干部使用。因为到了师级以上领导,基本不用到一线作战,都是在后方指挥部,用不着配发大口径手枪,太重携带不方便。勃朗宁手枪很轻很小,携带方便,虽然射程不远,杀伤力有限,但师级以上干部配枪一是防身, 二是军人必须要有武器。

后来 ,这种勃朗宁手枪由于没有生产子弹,缴获的子弹越打越少。上世纪六十年代就退出部队制式武器装备序列,成为文物了。记得我们六十年代曾见过部队军械员在射击勃朗宁手枪,我们在一旁捡拾铜制子弹壳。勃朗宁子弹壳没有收口,直上直下,有点像放大的小口径枪的子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