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地处秦巴山区,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四川省的重要农业市,广元在乡村振兴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广元市通过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创新构建“五位一体”发展体系,主动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模式,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具有广元特色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一、传统村落的涅槃重生:文化基因解码与空间价值重构

广元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这些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所在。为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广元市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开创"基因图谱+场景营造"双轨模式,实现了古村落的“形”与“神”的统一。

在昭化区昭化镇牛头村,我们不仅保留了传统民居的原始风貌,还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修缮和保护,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依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建筑数据库,实现“一屋一码”数字化管理。通过引入沉浸式剧本游《蜀道千年》,使游客转化率提升60%,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发展,2024年文旅综合收入突破8000万元。目前,昭化区已经认定 1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9个省、市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1500余栋,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县。

利州区荣山镇宋坪村,同样走出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该村充分利用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优势,结合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文旅资源,推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剑阁双旗村创新“建筑针灸”改造法,保留26处明清院落肌理的同时,植入现代艺术装置,打造“时空折叠”美学空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案例。全市建立“1+N”非遗活化体系,开发木雕傩面、麻柳刺绣等32类文创产品,形成“非遗传承人+设计团队+电商平台”的产业闭环,传统工艺年产值达2.3亿元。



二、绿色产业的生态蝶变:三产融合的垂直整合革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广元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立体农业+碳汇经济”双轮驱动系统。以生态为基、产业为翼,不断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依托生态资源禀赋,通过产业创新、农旅融合等,实现了从“空心村”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蝶变。以猕猴桃、雪梨等为主导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发展相关工业项目,借助成都“岫云汤馆”体验店,生态食材直达城市餐桌,带动周边众多农户加入品牌生产计划。昭化区虎跳镇三公村石榴园,与酒业公司合作,将传统石榴鲜果种植升级为全产业链开发,开创了“树上结金果、车间酿琼浆”的绿色经济新范式,使亩均产值从1.2万元跃升至8.6万元,带动周边132户果农年均增收4.3万元。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过去的“三跑田”如今蝶变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依托茶产业发展,不断壮大茶园规模,形成“春采茶、秋收菌、冬研学”的全季产业链,带动户均增收4.2万元。全市建立农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覆盖86家企业278个产品,通过欧盟SGS认证的有机农产品出口额年增45%。青川唐家河片区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利用负氧离子监测数据开发“呼吸权”交易产品,开创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广元市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思路,组建多个产业工作专班,全域推进各级现代农业园区和村级产业园建设,带动庭院经济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数字赋能的智慧转型:新基建驱动的生产关系变革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广元市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乡村发展的新模式,为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广元市打造“云上乡村”数字生态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剑门关镇实施的“数字孪生村庄”项目,通过5G+北斗高精度定位,实现农田墒情、病虫害等18项数据的实时孪生映射,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2%。朝天区建立的“AI村官”系统,集成政策解读、纠纷调解等136项功能,处理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全市培育出“云耕者”“蜀道鲜”等12个区域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智能冷链物流中心8个,农产品流通损耗率从25%降至8%。特别在电商领域创新“村播学院+产业带直播”模式,2024年培育百万粉丝级三农主播23人,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1.6亿元,同比增长78%。

广元市乡村振兴促进会与中应建新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合作的“驭风行动”项目,是科技赋能乡村的典型代表。该项目为全国乡镇免费安装光风一体新能源微风发电路灯杆,不仅让乡村夜晚亮起来,还将风光发电技术与智慧照明系统深度融合。路灯杆具备多种功能,如5G微基站功能实现乡村区域5G网络全覆盖,智能控制系统优化发电效率,余电并入电网形成可持续能源循环体系等。项目采用“5G光风一体”技术方案,创新建立“市 - 县 - 乡”三级管理架构,采用“村集体 + 企业 +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来经济、民生、治理等多方面的显著效益。这不仅解决了乡村照明问题,还为乡村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助力广元市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打造广元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广元“宇宙空间”数字经济生态,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广元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借助国美通通AI社交集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社交电商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服务能力,就共同推进广元市乡村振兴数字农业、智慧文旅、电子商务、数字乡村、数字化转型升级达成战略合作,选点投资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样板村,以农村三产融合为抓手,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真正落地实现。

四、党建引领的聚变效应: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制度创新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广元市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引领产业集群发展,为乡村发展凝聚强大力量。利州区探索产业集群党建新模式,以集群党委为牵引,整合种植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校(院)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红梨和食用菌产业集群党委。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规则、搭建议事平台、抽调骨干脱产攻坚等措施,打破了企业、部门、院校壁垒,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新建红梨产业集群党群服务中心,构建“1 + 5”服务矩阵,举办各类活动,指导建成母本基地、筛选优良性状单株等,实行“政府主导 + 公司主体”品牌建设机制,开展特色活动,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联农带农机制,让众多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建立"双培双带"机制(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发展党员示范园46个,带动技术革新23项。创新"党建联建责任田"制度,将127名机关党员编入产业网格,解决土地流转、品牌维权等实际问题286件。昭化区建立的“产业党委+专项工作组”架构,统筹23个部门98项涉农政策,形成“政策工具包”精准投放机制。全市推广“党员技术经纪人”制度,412名持证经纪人对接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项目57个,创造经济效益超9亿元。这种组织创新使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提升3倍,群众满意度达98.7%。

五、创新机制的振兴密码:生产关系适配生产力的动态调试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元市创新“四个一批”模式,打造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通过摸清底数“一张单”、精准分类“一把尺”、制定“一类一方案”等措施,对经营性项目进行精准分类和差异化发展。目前,多数经营性项目取得较好实效。旺苍县试点“宅基地三权分置+文旅开发”制度,盘活闲置农房487套,引入社会资本3.2亿元建设艺术村落。在金融服务端建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基金池,开发“茶园贷”“菌棚保”等12种特色金融产品,2024年涉农贷款余额增长26%。特别在联农带农机制上,青川县创建的“三级梯度合作社”体系(县联社-乡镇联合社-村合作社),通过统购统销降低生产成本18%,溢价收购提升农户收益23%。这些制度创新使全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至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点。

在“四新同建”方面,打造全链融合“新样板”,建设众多现代农(林)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选育培优新品种,创建名优品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打造合作经营“新标杆”,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产品销售;打造创新驱动“新高地”,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帮扶产业创新驱动能力。

同时,通过建产业帮扶农场、就业帮扶车间、带农帮扶摊点、帮扶服务中心“四大平台”,带动群众立足产业稳定增收。并采取组建重点产业专班、回引下乡返乡创新创业人才、深化土地托管服务试点、加大财政金融扶持“三大实招”,夯实帮扶产业发展保障支撑。2024 年,广元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有良好表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较高,多个县区在农业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六、和美乡村的生态构建:人力资本增值的价值闭环

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注重环境美,更要注重人心齐、产业兴、治理好。广元市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建筑改造、产业转型、文化活化等方面找到传统元素与现代需求的结合点,让乡村在变化中保持本色,在发展中留住乡愁。通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治理等措施,实现了乡村的和美发展。例如,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青云村通过建设“川善治——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了村民说事、党群服务、三务公开、办事清单等事项的线上办理,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

广元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同时加大对外来人才的引进,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机制形成虹吸效应。实施“候鸟科学家”计划,柔性引进中国农科院等12家院所专家,建立“周末实验室”解决产业技术瓶颈47项。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吸引326名企业家、艺术家驻村创业,带动社会投资11亿元。在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建立“四阶递进”培训体系(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年培训量达2.8万人次。剑阁县创建的“人才飞地”模式,在成都设立离岸研发中心,实现异“地研发、广元转化”。全市人才振兴指数较三年前提升42%,形成“院士工作站攻关核心技术、乡土人才带动特色产业、新农人激活新兴业态”的立体格局。如苍溪县山水村通过人才回引,解决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人才难题;广元市深入开展各类引才活动,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培育农村电商人才、高素质农民、新业态人才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广元市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深化“五化协同”发展路径(生态化保护、产业化运营、数字化赋能、组织化引领、人文化滋养),全力打造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我们坚信,通过持续探索实践,广元必将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创新经验,让希望的田野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广元市乡村振兴促进会 何启东 蒲松波 )

编辑:郭月娟 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