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礼壹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阔史诗中,有无数普通人的热血故事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我的祖父陈浩,江苏丹阳人,生于1918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笔从戎,于1939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16期,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在第三战区第63师及炮兵指挥部服役,亲历了浙赣会战等重大战役。本文通过梳理祖父的军旅生涯,还原一位普通军官在抗战洪流中的选择与坚守,展现那一代中国军人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祖父的故事,是千百万抗战将士的缩影,也是我们家族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投笔从戎

从江南学子到黄埔军人1939年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日军已侵占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南京大屠杀的阴影尚未散去,江苏丹阳这座江南小城也早已沦陷。正是在这样的国难当头之际,我的祖父陈浩,一位年仅21岁的江苏丹阳青年,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祖父生于1918年,字养吾,家境虽不富裕但重视教育,使他得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在那个年代,能够读书识字已属不易,祖父本可以选择相对安稳的生活道路。然而,目睹家乡沦陷、同胞受难的惨状,"到黄埔去!到抗战前线去!"成为那一代铁血男儿最执著的心声。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祖父放弃了可能的安稳生活,毅然踏上了从军报国的道路。1939年初夏,祖父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第16期第八总队第八队。



由于战事吃紧,军校学制被压缩至仅1年零18天。武冈分校位于湖南武冈,其前身是"黄埔武汉分校",1938年1月因武汉形势危急而迁至湖南邵阳,后又因环境不适合建校,由时任分校副主任周磐将军提议迁至武冈。周磐将军曾在北伐时期驻兵武冈,熟悉当地情况——武冈祠堂众多,每个祠堂有大厅可做教室,有宽房可做寝室,祠堂外面有空地可做操场,且地处偏僻,生活成本低廉。1938年3月16日,校部正式迁往武冈县城南陆家大院,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以其严格的训练著称,尤其以培养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野战、射击、劈刺等实战技能闻名。从武冈分校走出的学员有一个特别标识——草鞋、赤脚、小皮带。祖父入校后,前三个月为新生教育阶段,每月生活补助仅8元;从第四个月起进入正式学习阶段,生活费提高到每月12元。这样的待遇在战时已属难得,但训练之艰苦远超常人想象。学员入伍第一天就要剃光头,并发给一个装有砖头的背包和草鞋。这个20多斤的背包,学员必须在三个月内"秤不离砣",之后逐渐增加到46斤——这是一个普通士兵携带武器和作战工具的总重量。草鞋则是纯粹用禾秆编织的,学员们从入学到毕业都穿着这种草鞋。



训练以实战为导向,前期主要是体能训练,培养学员对恶劣环境、病痛的忍受能力,提升身体素质,增加胆量与勇气。训练内容包括冬天洗冷水澡,夏天睡在太阳下,日晒雨淋不准换衣,任其自晾自干,甚至要独身夜晚去坟地放哨。如此严酷的训练导致个别学员承受不住而死亡。军校生活虽艰苦,但也有温情与轶事。由于二分校与上海商人谢葆生关系良好,军校能够获得"奎宁丸""消炎片"等战时紧俏药品的稳定供应。谢葆生的两个儿子也在军校接受教育。军校生毕业时,校方对即将上战场的学员们相对宽容,允许他们在驻地高沙市的茶楼酒家、澡堂甚至"半闭门"的妓寨放松,只是提醒他们"不要把旅费花光了"。1940年,祖父从武冈分校毕业,被分配到顾祝同第三战区第63师任少尉排长,开始了真正的戎马生涯。从江南学子到黄埔军人,祖父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变,即将在抗日战场上书写属于他的篇章。

浴血奋战

第63师的抗战历程1940年,祖父陈浩从黄埔军校武冈分校毕业,被分配到第三战区第63师担任少尉排长,正式踏上了抗日战场。第63师作为第三战区的一支重要力量,参与了华东地区的多次重大战役,而祖父也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第三战区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划分的作战区域之一,主要负责浙江、江西、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的防务,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上将。然而,第三战区所辖部队多为战斗力相对较弱的地方系杂牌军,如西北军、川军等,这些非中央嫡系部队的军事素质与武器装备均落后于中央军。直到重庆军委会加强了第三战区的防守兵力,命令第九战区调第74军、第26军两个主力军及装备精良的预备第5师加入,才逐渐扭转了劣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第63师作为战区的一支常规部队,面临着巨大的作战压力。

1941年,因表现突出,祖父被调任第三战区炮兵指挥部担任中尉参谋。这一调动既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使他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重要的职责。炮兵作为当时的技术兵种,对军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祖父能够获此任命,说明他在军校打下的扎实基础和战场上的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肯定。1942年,祖父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浙赣会战**,这是他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经历。浙赣会战是1942年4月至9月间,日军为摧毁浙江、江西境内的中国空军基地,解除对其本土的空中威胁,并打通浙赣铁路而发动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国军队则以第三战区为主力进行防御。1942年4月,日军进犯第三战区所辖浙江、江西一带,遭到国军的顽强抵抗。

祖父所在的第63师将士浴血奋战,日军虽遭重创但攻击更为疯狂,双方均伤亡惨重。第63师主要负责兰溪一带的防务,面对的是日军第15师团第60联队。4月25日拂晓,在30余架飞机掩护下,日军向防守百坎尖、高圣尖、石廓山一线的第63师外围阵地展开进攻。战斗异常激烈,第63师官兵进行了顽强抵抗。26日,沿兰江东岸南下的日军第15师团一部协同正面日军围攻兰溪城,27日继续猛攻。在敌人优势火力下,第63师外围阵地全被攻占,兰溪城陷入混战。28日,第63师不得已向城东白石塘一带突围,兰溪城最终被日军占领。然而,就在日军自以为取得胜利的当天中午,战场发生了戏剧性转折——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在距兰溪15公里处,被中国军队埋设的地雷炸成重伤,旋即毙命。酒井直次是抗战期间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他的死亡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士气。

5月29日,日军大规模进攻金兰,接着进攻衢州。中国军队所辖的第79师、第63师及新21师、挺进第1纵队等均已到达预定地域,继续以侧击、伏击阻断日军增援及补给路线,策应衢州战斗。衢州一役,中国军队共毙伤敌人18000余人。整个浙赣会战总共歼灭日军24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则达七万余人。虽然浙赣会战中方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一战役有效杀伤了日军有生力量,特别是致日军师团长阵亡,挫败了日军彻底摧毁中国东南空军基地的战略意图。祖父作为第63师的一员,亲历了这场惨烈战役的全过程,在枪林弹雨和真刀真枪的肉搏中,他从一个军校学员成长为坚强的战士。战斗中虽然有不少战友倒下,也有他的同学牺牲,但祖父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坚持战斗。浙赣会战后,祖父继续在第三战区服役,后任建德团属上尉队长。从1940年毕业到1945年抗战胜利,祖父完整经历了五年的抗战岁月,见证了中国军队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全过程。这段经历塑造了他的军人品格,也成为我们家族最珍贵的历史记忆。

武冈岁月


二分校旧址

黄埔二分校的淬火历练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的岁月,是祖父陈浩军旅生涯的起点,也是塑造他军人品格的关键阶段。这段在湖南武冈的军校生活,充满了严苛的训练、铁血的纪律和青春的热血,为祖父后来的战场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作为黄埔军校的重要分支,在抗战期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军事人才。祖父所在的第16期学员,是1939年招考的,由蓝蔚援担任总队长。与祖父同期的学员中,许多人后来都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特别是在湘北会战中,从牺牲的第16期毕业生身上收集的毕业证章,竟能装满一个竹篓。这一细节足以说明武冈分校毕业生在抗战中的牺牲之巨。武冈分校的训练方式极具特色,以培养学员的实战能力和顽强意志为核心。学员们不仅要承受超常的体能训练,还要通过各种特殊方式锤炼胆识。如独身夜晚去坟地放哨这样的训练项目,旨在消除学员对黑暗和死亡的恐惧。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方式,源于战争的实际需要——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人经常需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作战,没有过硬的体能和心理素质,很难在战场上生存下来。


中山堂

军校纪律森严,违规者将面临严厉惩罚。体罚在武冈分校是常见的事,如第十七期第八队队长王国英,以最爱打人、下手最重著称,他值日一周就创下暴打180多人次的纪录。王国英打人的手法被称为"三扁担开花":将受罚的人按在地下,用扁担侧面朝大腿下面打一下,再朝大腿上面打一下,使大腿肌肉凸起;再扶正扁担朝凸起部位打下去并贴实一拖,效果有如被利刃砍下,当场皮开肉绽。这种打法虽然看起来吓人,但军校方面认为它不会伤及筋骨,受罚者通常三五天就能自愈。尽管训练严酷,武冈分校的学习生活也有其独特的温情一面。得益于与上海商人谢葆生的良好关系,二分校的医疗条件相比其他战地医院要好很多。当时极为紧俏的"奎宁丸""消炎片"等药品,在军校可以开方领药且不受限制。这种特殊的药品供应渠道,保障了学员们在严苛训练中的身体健康,也体现了军校管理层对学员的关怀。


校区一角

军校的文化生活同样值得记述。学员们在校期间要学唱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这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歌曲成为激励学员们刻苦训练的精神动力。毕业前夕,军校会对学员们相对放松管理,允许他们在驻地高沙市的茶楼酒家、澡堂放松,甚至不限制他们光顾"半闭门"的妓寨,只是提醒"不要把旅费花光了"。这种战前的短暂放纵,反映了军校当局对即将赴死沙场学员的人性化理解。1944年,随着战局变化,武冈分校也面临危机。8月,日军大举南下,衡阳、邵阳相继沦陷,奉命在冷水滩抵抗的国军七十九军军长王甲本阵亡,形势危急。8月5日上午,军校召集全体官兵分三路疏散,其后经多次转移,最后并入成都军校。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为精兵简政,二分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祖父在武冈分校的这一年多时间,虽然短暂,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军事技能,更培养了军人应有的品格和气质——坚韧不拔、严守纪律、勇于牺牲。这些品质使他在后来的抗日战场上能够临危不惧,奋勇杀敌。武冈分校"草鞋、赤脚、小皮带"的朴素作风,也成为祖父那一代军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武冈分校的训练模式培养出的军官以实战能力强著称,毕业生主要分配至各部队任下级军官。祖父从少尉排长做起,逐步晋升至中尉参谋、上尉队长的经历,正是武冈分校教育成果的体现。在抗日战场上,像祖父这样受过正规军校教育的基层军官,是中国军队战斗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牺牲精神,支撑起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脊梁。

历史回响

抗战记忆的传承与思考祖父陈浩的抗战经历,不仅是我们家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回顾他的军旅生涯,我们不仅看到一个个人的成长轨迹,更能从中窥见那个特殊年代的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军事教育的核心机构,为前线输送了大量军事人才。仅远征军赴滇缅作战期间,阵亡的黄埔师生就有5700余人。整个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黄埔师生数量更是难以统计,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和全国军民一样,都在用自己的血肉,组成了伟大的抗战长城!"祖父作为黄埔军校二分校第16期毕业生,正是这"血肉长城"中的一块砖石。从有关资料中,我了解到第三战区部队在抗战中面临的特殊困境。祖父服役的第63师等部队,多为"战斗力相对较弱的地方系杂牌军如西北军、川军等。他们非中央嫡系部队,官兵的军事素质与武器装备均落后于中央军"。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战区官兵能够坚持抗战,并在浙赣会战等战役中给予日军重大杀伤,其精神力量更显可贵。

浙赣会战虽然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但战略上却具有重要意义。此役共歼灭日军24000余人,并击毙了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祖父所在第63师在兰溪防御战中的顽强抵抗,为整个战役做出了贡献。中国军队以七万余人的伤亡代价,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保全了有生力量,为后来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在整理祖父抗战经历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那一代军人的家国情怀。"那是一个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年代,也是一个怒潮澎湃、风雷激荡的岁月"。面对民族危亡,无数像祖父这样的普通青年,放弃了个人前途,选择了最艰险的报国之路。"到黄埔去!到抗战前线去!成为那一代铁血男儿最执著的心声"。这种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过去受意识形态影响,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评价不够客观。如今,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还是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像祖父这样在正面战场奋战的国军官兵,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同样值得被历史和后人铭记。

作为后人,我走访了祖父曾经战斗过的战场,查阅了大量浙赣会战的资料,试图更全面地理解祖父那一代人的选择与坚守。"捧读着祖父和他战友们一个个饱蘸血泪的故事,看着他们为国家存亡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壮举,我不禁一次次泪流满面"。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更深切地体会到民族复兴的来之不易。这也提醒我们,历史不仅存在于教科书和博物馆中,也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的生命故事里。"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代青年走过了、走远了。但它永远值得我怀念和铭记"。祖父和他的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壮丽篇章,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为国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附录:陈浩军旅生涯大事记为更清晰地呈现祖父陈浩的军旅轨迹,特整理其军旅生涯重要节点如下:

1.1918年:生于江苏丹阳

2.1939年夏:21岁时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第16期第八总队第八队

3.1940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学期仅为1年零18天(因战事吃紧,学制缩短)。毕业后任国军第63师少尉排长,开始在第三战区服役

4,1941年:晋升中尉,调任第三战区炮兵指挥部参谋

5.1942年4-9月:参加浙赣会战,所在第63师负责兰溪防务,亲历了百坎尖、高圣尖、石廓山等地的激烈战斗

6.1942年5月:参与导致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触雷身亡的作战行动

7.1942年后:任建德团属上尉队长

8.1945年:抗战胜利时仍在军中服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