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风阻测试公开,如何成为一次信任机制的重建尝试?

一个冷门参数,成为车圈最热话题。

5月9日,阿维塔12驶入国家级风洞实验室,测试过程同步直播,引入司法公证。原本属于工程师体系内的实验流程,被罕见地完整向公众开放。

就在这之前,围绕阿维塔风阻数据的讨论,在多个平台集中涌现。从短视频剪辑到数据质疑,从老车对比到参数推演,风阻这个技术名词,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实验室语言”到“公众话题”的跃迁。有声音质疑阿维塔12“风阻不如20年前油车”,也有声音要求公开验证、还原真相,打脸质疑者。风阻这个技术指标迅速完成“话题化”,演变为一场流量聚焦、观点对峙的舆论拉锯。



在这种背景下,阿维塔选择了一种更为克制的方式回应:将测试带进国家级实验室、引入司法公证、面向公众直播全过程。把原本属于工程师视野的实验,变成一次用户可以看见、理解、参与讨论的透明行为。

人们真正关注的,早已不仅是那个风阻数字本身,而是一次技术验证在面对不质疑时,能否通过“过程公开”,重建对数据的信任。

从风阻数据争议,看见整个行业的透明焦虑

过去,风阻系数(Cd)是工程人员之间讨论的冷门数据。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普及,它的意义开始变得直观:高速续航受影响、整车稳定性受影响,甚至噪声表现也受影响。风阻,开始成为评价一辆车是否“技术够硬”的标准之一。

各家车企纷纷报出惊人的风阻数字,0.23、0.21、甚至更低。但这些数字是如何测出来的?消费者并不知道。



业内专业工程师表示,只要掌握一定“技巧”,在测试中关闭进气格栅、贴合缝隙、拆除附属零件,都可能在合规前提下优化风阻表现。而像风速设定、测试角度、轮胎阻力等参数的不同,也会让最终结果存在不小误差。

这样优化的结果是,大家都说自己风阻低,却鲜有人说清楚是怎么测的。在没有公开透明的测量标准前,风阻不再是“性能证明”,反而成了一种“公信力考验”。

一个风阻参数本不应被放大,但类似这样的数据似乎越来越成为行业的放大镜。就像这次的阿维塔12的风阻争议,各方势力的语言交锋已经深刻的体现了这种不信任感。

有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就像之前的辅助驾驶被各家夸张称为高阶智驾甚至自动驾驶一样,有多少参数指标,是消费者根本无法去验证的?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样的数据?

更关键的是,在中国品牌加速出海、试图建立国际认知的背景下,技术指标的真实性早已不只是销量层面的得失。它关乎品牌形象,也关乎中国制造的可信度。

风阻之争的表面是数值,背后却牵动着舆论流向的力量分布。最近几周,风阻这个从不被广泛讨论的技术词,被集中搬上热搜、剪成短视频、挂进标题,像是有人下场把它变成了战术话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工程师在社交平台上评论道:“很多时候,数据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车企往往不愿讲清楚它是怎么来的。测试风速、车身高度、轮胎阻力……只要参数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但当测试工况不透明,用户自然难以建立信任。”

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也在舆论场上留下了被解读和交锋的空间。

用一场直播测试,给公众一个技术答案

在这种背景下,阿维塔选择用实际的测试+完整的直播来呈现。

5月9日下午18时左右,阿维塔12驶入位于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风洞中心。直播画面中,技术人员开始对车辆进行姿态固定、风速设定、轮胎清洁、测量校准……这些流程原本是实验室的“内务”,此刻被呈现在镜头前。



这一次,阿维塔设计了六组测试场景,覆盖了消费者实际驾驶中可能遇到的几种典型工况:包括使用电子外后视镜和传统物理后视镜的对比,不同轮毂造型对风阻的影响,主动进气格栅开闭、空气悬架在高低状态下对风流扰动的作用等。

每组工况完成后,现场即公布该状态下的实测Cd值——没有等待、没有包装、没有“最终版整理”。官方公布的测试结果显示,在120kph测试风速下,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Cd0.217。



中国汽研工作人员与现场司法公证人员确认,本次测试流程符合国家关于乘用车风阻系数测量的一般评价规范,相关数据具备真实性与有效性,测试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整个测试由第三方团队操作,重庆市公证处全程在场监督,整个流程同步在网络直播中实时传输。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再只是“看结果”,而是第一次能“看过程”地了解一个关键技术数据是如何诞生的。

寰球汽车在阿维塔直播测试链接的评论区中看到,一位车主留言说:“我不懂风阻,但看得出这次他们是认真做实验的,不是像有的品牌——说的最响,测的最虚。”另一位用户则更为直接:“只要是用量产车测的,我愿意信。”

很明显,与其说阿维塔是在证明一个数字,不如说它是在提出一种表达方式——在数据不被信任的当下,“怎么做”比“说什么”更重要。

对公众而言,哪怕没有完全理解所有工程细节,也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直观判断:这是一次怎样的姿态?这是不是一个可以被信任的技术品牌?

当然,据一位业内人士估算,这样一场完整风洞测试的成本可能在百万元以上,且需占用稀缺实验资源。但从阿维塔的角度来看,这是值得的。

从一个参数到一套标准:风阻测试的示范意义

风阻测试不应承担超出其本身的舆论价值,但现实却让它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中国汽车行业从技术积累转向品牌建设,消费者也从“信产品”进入“信体系”的阶段。续航、加速、风噪、热管理……这些指标都开始承担“证明工程实力”的责任。但与此同时,验证逻辑却没有同步建立。

在欧美市场,EPA续航、WLTP测试、安全评级等体系为数据提供背书。而在国内,很多参数由企业主导生成,“我说了算”仍是默认语境。在社交媒体发达、用户信息敏感度提升的今天,这种模糊的逻辑正在成为信任流失的源头。



阿维塔没有试图打破旧规则,它只是通过“直播+公证+标准流程”的方式,示范了另一种可能:一家公司不只是交出结果,更交出过程。不是“我说我是”,而是“你来看我怎么测”。

对于不少车主来说,可能并不真正理解“风阻系数”的工程意义,但在看到测试过程时,他们愿意相信“一辆肯让你看到细节的车,才值得信任”。

这种表达方式也许不能立即扭转推波助澜的种种质疑,但它可能成为一个起点——让数据重新变成工程成果,而不是传播话术。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场测试更像是一面镜子:谁敢展示过程,谁就在透明度竞争中领先一步;谁愿意接受监督,谁就在信任感构建中多走了一段。

最终,这场风阻之争可能不会留下太多涟漪。但它至少证明了一点——技术指标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否制造话题,而在于它是否经得起公开的检验。

谁能把测试过程变成行业共识,谁就能在技术密集的新赛道中,占据信任的制高点。

阿维塔没有争论,只是把实验室的门打开了一次。这扇门之后,是数字,也是一种态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