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的统治生涯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她以女性身份突破传统性别壁垒,打破封建伦理桎梏,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历朝历代不乏女性主政的情况,但只有武则天向前走了一步,当上了真正的皇帝。世人都将她登上帝位视为最高功绩,然而本书却将这最高功绩视为她的最大困境。
武则天的人生开局可谓一路下滑。她的父亲武士彟本是李渊在太原举兵时的核心成员——元谋功臣十七人之一。武则天两岁前,武士彟在繁华富庶的扬州担任最高管理者,意气风发,前途无量。然而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渊被迫退位。武士彟作为李渊的亲信旧部,地位一落千丈,被外放至偏远地区。武则天的母亲出身隋朝宗室弘农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弦。武士彟去世后,杨氏母女遭到原配之子排挤。武则天被迫跟随母亲回到杨家寄居,很快又被杨家送入宫中,成为巩固地位的工具人。
一入宫门深似海,武则天在太宗后宫默默无闻十二年。史上传说,这是因为她性格强悍,不为太宗所喜。而本书从史料出发,发掘武则天的真实性格,认为她早期并不强悍,而是柔和忍辱、随分从时。武则天的悍妇形象始于协助李治夺权,是刻意营造的“政治面具”。夫妇二人结盟,一个当白脸,一个充黑脸,李治不好放手去做的事,武则天就冲在前面。
李武二人因为共同为李世民侍疾而相识,感情升温则是在649年李世民病入膏肓之时。李治忧心君父与未来,武则天经历过丧父丧家之痛,格外理解李治,成为最能抚慰他心灵创伤的人。作为李世民名义上的妃嫔,武则天敢冒风险钟情于李治,这种奋不顾身的奔赴也加深了这段感情。按唐律,皇帝归西后,没有子嗣的妃嫔只能剃度出家。武则天的铤而走险,既出于真情流露,也是为自己求取一线生机。
李治登基时年仅22岁,大唐江山的重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武则天于他只是昨日梦中花瓣上的清露,转眼就蒸发了。李治当务之急是面对自己的权力困境。作为根基不稳的年轻君主,他一度饱受外戚压制。上一代有长孙长忌,这一代有王皇后的外戚太原王氏。王皇后与长孙无忌合谋,要立庶长子李忠为太子,意在扶持傀儡以辖制皇权。李治转而推举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想借兰陵萧氏之力制衡太原王氏,但王萧二族早已是多年姻亲,相互扶持,共抗皇权。萧淑妃也选择顺从家族,背弃李治。李治在极度失望后,决定放弃萧淑妃母子,同时也坚决走向了以官吏制度对抗门阀士族的政治道路。武则天的机会来了。
李治去佛寺会见武则天。武则天很快有了孩子,被迎入宫中。李治已经明白,铲除敌人这件事,需要武则天这样一把无所顾忌的“铁锄头”。李治最先要除掉的,就是王皇后与长孙无忌的联盟。具体做法就是“废王立武”,把武则天竖成靶子,让大臣们站边。武则天主动帮李治干脏活:明处批判,暗处诬陷,把王皇后困在宫中,轻松帮李治摆平后宫。李治趁机放开手脚整治前朝,扶持寒门庶族,对抗门阀世族,收拾长孙无忌集团。一番操作下来,权力逐步回归李治手中。656年,太子李忠被废,武则天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四年后,长孙无忌倒台。 “废王立武”胜利后,李武联盟开启了“二圣临朝”的政治格局。
655年,武则天31岁,正式开启长达28年的皇后生涯,进入意气风发的人生新阶段。武则天自幼处于失权状态,人生受尽了权力的摆布,进入权力中心后,她开始步步为营,通过联姻、生育和培植亲信,一点点争取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对于武则天的这段生涯,史上有很多不实传闻,本书进行了澄清。传闻一是武则天当了皇后就对李治弃若敝屣,本书认为,武则天和李治算是历史上很恩爱的一对帝后。传闻二是李治头疾缠身,不能处理政务,武则天趁机夺得大权。本书认为,李治病痛发作时,武则天确实代他处理过政务,但更多的是担当助理角色。传闻三是著名的“废后风波”。史料记载,上官仪挑唆李治废弃武则天,武则天怒杀上官仪。本书却认为,是李治疑心上官仪勾结前太子李忠谋反,真正要处死上官仪的人是李治。
武则天在权力高处辅佐李治多年后,李治病重,夫妇二人不得不面对“继承人危机”。武则天与李治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体弱早逝。次子李贤德才兼备,但武则天对他一直不认可,反而偏爱三子李显。李显不堪大用,刚当上皇帝,就与朝堂上所有势力为敌,强行扶持毫无根基的韦后及其外戚上位,还收买了皇宫侍卫来对付武则天。武则天为了保住李治开创的局面,只能放弃李显,转向李旦。684年2月,李显被废,李旦登基。9月,李敬业在扬州起兵,以李显的名义反武则天。一直效忠武则天的权臣裴炎也露出了真面目,准备效仿长孙无忌,扶持李旦为傀儡。武则天当机立断抓裴炎入狱。
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武则天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一是李旦还不具备主政能力,皇权交付于他也难免会落到外戚权臣手中,等于李治的毕生心血付诸东流。二是没有人真正站在武则天这边。她和李治联手打压的门阀士族正在等待反扑,她和李治联手扶持的寒门庶族也站在李旦一边。对于武则天来说,每一条路都是死路。但她硬是在死局中杀出一条活路,那就是——自己上位称帝,走上千古女帝第一人的道路。
690年,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因为“得国不正”,她一路采取非常手段,冷酷决绝地巩固自己的地位。比如利用酷吏和告密制度来制造恐怖和大清洗。比如扶持武氏子弟,壮大武氏家族,促成李武深度联姻。在面对亲生儿女时,她更加矛盾错乱。她多次杀害子女的配偶和儿孙,囚禁子女的家人。这也是权力困境的体现之一:一方面,他们是她的儿女,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李唐宗室,是她政治上的敌人——尤其是让位于她的李旦。
李旦幼时与武则天感情深厚。作为母亲,武则天不忍对李旦痛下杀手,但又长期处于疑心之中,对他疯狂侮辱试探,仿佛是想逼他造反,给自己一个赶尽杀绝的理由。李旦柔和忍辱,不给武则天以把柄,但在武则天晚年经历的又一次权力困境中给了她致命一击。这次困境依然是继承人困境。简单说,是传位给武姓侄子,还是传位给李姓儿子。传位侄子,虽然可以保证政权姓“武”,但侄子继位后就跟姑母无关了。若传位儿子,最终结局只能是“武死周亡”,武则天付出巨大代价改朝换代的成果将付诸东流。最终,武则天不得不承认,回归李唐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她的政治成果。武则天找到狄仁杰商议,狄仁杰说,只要她还政于李唐,大臣们会保她善终。至此,武则天才召回李显,立他为储君。但是武则天渐渐又感到不安全,想要再度加强对李显的控制。此时的她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长久忍耐的李唐宗室和群臣终于爆发了。
705年,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被迫传位李显。但是李显并没有封赏带头发动政变的五位大臣,反而对他们进行了清算。看来他们并不是李显的人,政变的幕后主使也不是李显。那么是谁呢?本书给出结论——神龙政变的幕后人物正是李旦。李旦暗中操纵一切,却扶持兄长李显上位,他所求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李唐的社稷宗庙不坠于地”。皇帝不是他也没关系,只要李唐还在,这就是李旦的毕生夙愿。李旦曾说,为君之道是“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他真正做到了。
本书尾声部分,作者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武则天夺了李唐的江山,为什么还能享受李唐皇室的供奉?答案就是,武则天的改朝换代确实情非得已,不是她想怎样就能怎样。武则天终其一生追求的,也许并不是权力,而是作为女性也能拥有的伟大的一生。她虽然无法摆脱权力的困境,但最终挣脱了权力的枷锁,回归到一个女性。她的无字碑就是对自己的交代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