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这里开始讲起,话说在明成代年间苏州府吴县的一家酒肆里,这家酒肆的老板姓唐,名广德,他的儿子年仅十二岁就有读书过目不忘的本领,常被人称赞为天才,此人就是唐伯虎。
唐伯虎也不负众人所望,年纪轻轻就考中解元,之后满怀信息的前往京城参加最后的一场考试,试图一举夺得状元头衔好光宗耀祖。然而谁也未料到,这位天赋异禀的才子,竟在30岁时因一场科举舞弊案彻底改写了人生轨迹。
那是弘治十二年的一场科举考试之间发生的故事,那年春风得意的唐伯虎与江阴巨族徐经结伴赴京赶考。他们在京城四处拜访权贵,徐经豪掷千金为祖父购置墓志铭,唐寅也趁机为恩师求文。当主考官程敏政命出冷僻考题时,满堂考生面面相觑,唯有唐寅下笔如神。
而在考后的一场酒会上他更是高傲的发出狂言自己必定高中这状元,但是看热闹不嫌人多,自古以来言多必失从未曾失验过,这不就来祸了吗。就他这句狂言,断送了他美好的未来,也从此再与仕途无缘。
因为这个节骨眼上刚考完试,可能还未曾查卷,而据史料记载那一年的考试试题可谓是百年难遇的高难度之题,所有人都未能答出,而唐伯虎却行笔如流水,这难道不是?
考后更酒后张狂预言必高中会元。然而金榜尚未题名,市井已沸沸扬扬:这位年少成名的才子,是否因攀附权贵而提前获知考题?当朝圣聪孝宗闻讯震怒,命刑部彻查此案。
哦,不对。据传说在那场考试中还有一人对此题对答如流,而此人就正是提前获得题目者,按理说这事惊动了圣上,又派人下来查,如果正常情况下应该查到这个贿赂者,而给唐伯虎清白。
而刑部在经多日的努力勘察之下,查到了和考官敏政因收受钱物代笔写文的事实,也查出了这个提前知晓题目者。按理说此时唐伯虎因无罪而顺理成章成为今科状元,而最为巧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此人在进京之前意外与唐伯虎结识,查到他头上也正好是查到了唐伯虎身上,这一举动更是做实了唐伯虎考场舞弊。唐伯虎虽未认罪,却被冠以“与不法之徒交往密切”的罪名,削去功名贬为吏役,永世不得为官。
这场闹得满城风雨的科举弊案,将他从云端打入深渊,也使他与徐经一同成为明代科举史上最具争议的悲剧人物。
命运的急转直下,恰如他早年撰写的对联所述:“人生若梦,岁月如梭;功名富贵,过眼云烟。”被贬为浙江小吏的唐寅,目睹同僚阿谀奉承之态,深感仕途险恶,遂辞官返乡,却因舞弊案身败名裂,亲友避之不及,发妻亦离他而去。
这位曾扬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才子,只得在青楼酒肆间借酒浇愁,任由才华在市井中蒙尘。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这一名号,他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于春日暮雨中见落花满径,联想起自己起落浮沉的半生,胸中块垒无处排遣,遂以行书写就《落花诗册》,此时他36岁。
此作全文以30首自作诗组合而成,全卷纵27厘米、横近10米,2000余字尽显跌宕,从开篇的妍媚流转,到中段的沉郁顿挫,再到末尾的超然洒脱,恰似他跌宕人生的缩影。
若仔细端详,可见其笔画中蕴含赵孟頫的秀逸与李邕的险峻,又融入颜真卿的圆润雄强。起笔多露锋切入,行笔中提按自然,字形或疏或密,欹侧生姿。
通篇布局疏朗通透,墨色随诗意起伏,既具文人书法的雅致,又因字势变化而见性情流露。那些“落花一夜满苏城,惟有幽人感不平”的诗句,经他肆意挥洒的行草书写,更显沉郁苍凉。
而在其一生之中曾多次重新书写过《落花诗册》,每次重新书写每次皆有不同,或笔法风格的不同,或进行缩减诗文的不同,所以也就是为什么在存世的多幅《落花诗册》都是唐伯虎真迹的原因。
现存世四本真迹中,普林斯顿大学所藏本因其篇幅最长、用笔最精,被学界誉为“600年来最美行书”。此卷不仅技法精湛,更将才子的失意与旷达熔铸于笔墨之中,成为后世书法家临摹的圭臬。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