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击落阵风+苏30,PL-15E超视距碾压。

中国武器正在改写现代空战规则。



印巴空战爆发:近代航空史规模最大对决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发动代号“辛杜尔行动”的空袭,目标直指巴基斯坦境内9处军事设施。巴方迅速反击,双方共125架战机参战,激战超1小时,导弹交火最远距离达160公里,成为近代航空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空战之一。

巴基斯坦宣称击落6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法国“阵风”、1架苏-30MKI、1架米格-29及1架幻影-2000,且自身零损失。印度仅承认击落1架巴方“枭龙”,但法国情报官员证实至少1架“阵风”被击落,系该机型首次实战折戟。



歼-10CE与PL-15E:体系化作战的“天顶星”组合

此次空战的核心焦点,是巴基斯坦歼-10CE战斗机与PL-15E远程空空导弹的首次实战表现。歼-10CE配备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170-200公里),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引导多枚导弹攻击,而PL-15E射程达145公里(实际工程余量或达180公里),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和复合制导技术,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超视距打击。

实战中,巴方战机依托预警机(如ZDK-03)和Link-17数据链构建的协同网络,在印军战机尚未进入攻击范围时便锁定目标。印军“阵风”的RBE2-AA雷达(探测160公里)和“流星”导弹(射程150公里)因高原性能不足和体系割裂,未能发挥纸面优势,甚至部分战机刚起飞即被击落。



体系碾压:“中式装备”如何击碎“万国牌”神话

印度空军的“阵风”(单价2.85亿欧元)虽为四代半战机,但俄制、法制装备数据链互不兼容,预警机指挥依赖语音通讯,实战中沦为“单打独斗”。反观巴基斯坦,通过预警机、电子战机和防空系统(如红旗-9BE)的深度整合,形成“传感器-射手”闭环,实现高效协同。

此外,巴空军飞行员年均训练180小时,远超印方140小时,结合北约标准实战化训练,进一步放大了装备优势。而印度70%装备依赖进口,战时供应链脆弱,苏-30MKI出勤率不足60%,“阵风”因法国未开放火控代码沦为“摆设”。



国际震动:军贸市场或迎“东大时代”*

此次空战彻底打破西方武器“不可战胜”的刻板印象。PL-15E以AIM-120D一半的价格,实现射程与抗干扰能力双重超越,成为国际军贸“搅局者”。

法国达索公司因“阵风”实战失利股价下跌2%,而中国武器体系的高性价比与实战表现引发发展中国家重新评估采购策略。巴基斯坦“枭龙”Block III(搭载PL-15E)订单激增,歼-10CE的5600万美元单价更凸显“性价比超人”定位。



现代空战不止于“斗兽棋”

此战印证:单一装备性能无法弥补体系缺陷,信息互通与协同能力才是胜负关键。印度“万国牌”的溃败,与其说是战机之殇,不如说是工业自主性与整合能力的全面落后。

正如网友戏言:

“和我的PL-15说去吧!”

“阵风5月6日市场价格:2.6亿美金

阵风5月7日市场价格:2.61每斤”



这场空战不仅改写了南亚力量平衡,更昭示着现代战争已进入“体系为王”的新纪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