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凌朗

  编辑| 汪戈伐

  5月6日,碧桂园服务对外宣布一项重大决定:公司将向大股东杨惠妍全资控股的两家离岸公司——必胜有限公司和Fortune Warrior,提供10亿元人民币的循环借款,用于支持碧桂园集团的保交房工作。

  

  公告显示,这笔为期5年、年利率5%的资金将定向流向碧桂园控股的境内公司,而作为交换,杨惠妍将其持有的全部碧桂园服务股份(约5.44亿股,占比16.26%)作为抵押。

  碧桂园服务方面解释称,此举不仅能够促进集团物业交付速度,提升公司管理面积和收入,还能为自身闲置资金创造合理回报。

  但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冷淡,碧桂园服务股价在消息公布后显著下挫,至截稿时报收6.740港元/股。

  说到底,一个持有上百亿现金的物业公司向负债累累的母公司"借钱",这种左口袋进右口袋的操作,市场不会轻易买账。

  

  客观来说,当前房企普遍面临资金压力的背景下,这笔10亿元的资金注入对于正努力完成保交楼任务的碧桂园集团来说格外重要。

  财报显示,尽管2024年碧桂园已累计交付超过38万套住房,但公司仍然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

  具体来说,截至2024年底,碧桂园账面现金余额为298.97亿元,但其中78.7%(约235.35亿元)为受限制资金,仅能用于保交楼专项监管账户,实际可自由支配的现金及等价物仅剩63.62亿元 。

  相比之下,同期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高达1374.13亿元,现金流缺口超过2000亿元,资金链几乎断裂。

  另外,碧桂园2024年权益合同销售金额仅472亿元,同比暴跌72.92%;2025年前两个月销售额进一步腰斩至45.6亿元。

  回到这次的10亿元借款,从公开信息来看,这项融资安排条款清晰且颇为严格。

  借款方可在5年期限内灵活提取资金;贷款年利率定为5%,明显高于当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同时设置了7.5%的逾期罚息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贷款还采用了保守的质押比例——杨惠妍质押的股份按市值计算约合38亿港元左右(基于5月初的收盘价),而贷款金额仅为10亿元人民币,质押率约为四分之一。

  从财务能力看,碧桂园服务完全有实力提供这笔资金。公司2024年财务报表显示,其拥有充裕的现金储备——年末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接近182亿元,扣除各类限制性存款后仍有超过150亿元的可用资金。

  业绩方面,碧桂园服务2024年营收达到近440亿元,同比有所增长,净利润接近19亿元。

  

  碧桂园服务方面将这笔交易形容为互利共赢的商业决策,但投资界对此评价不一。

  持正面观点的分析者认为,碧桂园服务账面资金原本就超过180亿元,拿出不到6%的闲置资金获取5%的稳定回报,同时获得价值数倍于贷款金额的股权抵押,十分具有投资价值。

  支持者还认为,杨惠妍愿意质押其全部持有的碧桂园服务股份,显示了其对保交楼工作的重视与担当。

  然而,市场普遍持谨慎甚至质疑态度。

  许多投资者担心此举可能开启了资金从物业向地产单向输送的先河,考虑到碧桂园目前的债务规模,10亿元远不足以解决其资金缺口。

  更深层的质疑来自于杨氏家族过往的资产操作:2023年中,杨惠妍曾将价值超过60亿港元的碧桂园服务股份"捐赠"给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基金会,同时保留了关键的投票权。

  在碧桂园的债务重组方案中,杨家计划以不足1亿美元的价格接手原始投资达千亿级别的森林城市项目控股权。这些举动使得一些市场观察者质疑本次借款是否真的会如约归还。

  关联交易的历史案例也加剧了市场忧虑。

  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碧桂园服务曾计提超过21亿元的关联方应收款损失准备,导致当年利润大幅下滑。截至最近一期财报,公司账面仍有约24亿元来自碧桂园集团的应收款项未收回。

  尽管碧桂园管理层在多个场合强调已经控制了关联交易规模,并称相关风险"已基本出清",但投资者对此保持警惕。

  从战略层面分析,这笔交易确实体现了杨氏家族的多重考量。

  外部环境上,通过明确将资金用于保交楼,回应了政府和社会对房企履行责任的期待;内部布局上,这笔交易实际上为杨惠妍锁定了其在碧桂园服务的股权五年,使其免于被卷入碧桂园可能的进一步债务重组。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地产行业调整,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稳定现金流来源的价值愈发凸显。

  杨氏家族此举既是为集团输血,也是在保全家族在最具价值业务板块中的控制权,为后续可能的资产重组预留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