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终于放晴

#下沙公园晨练打卡✅


付师华 摄

这也意味着

广东本轮强降雨过程已基本结束

⬇️⬇️

据气象水文部门监测预报,广东本轮强降雨过程已基本结束。5月10日16时,省防总结束防汛Ⅳ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警惕灾害滞后性影响,妥善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预计,今起三天广东大部多云为主。不过,下周、下下周还有两轮大范围降水在“排队”。13日—16日,华南西部等地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17日—19日,南方大部还将有一次降雨过程。

江海天气预报

预计,12日至13日晴间多云,间中有阳光昼夜温差加大;14日至18日多云,间中有阵雨或雷阵雨,需注意防御雷雨突袭。


5月我市气温明显升高

降雨频繁,空气湿度增大

伴随而来的是蚊蝇大量孳生

细菌和病毒活跃

江门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

5月需特别关注:新冠病毒感染

登革热、手足口病、猩红热

食源性疾病(毒蕈中毒、河豚毒素中毒)

一般关注:布鲁氏菌病


特别关注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专家提醒:

目前我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呈稳定的低水平发病状态,新增感染个案均为散发病例。年长者、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感染易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


重点人群:

儿童、孕妇、年长者、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及医务人员。


防控措施:

做防护:重点防护人群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外出做好个人防护。

早排查:每天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由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在24~36小时内升至39~40℃),面、颈、胸部潮红,四肢、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以及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等,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斑蚊”)。

专家提醒:

每年的5~11月是登革热的传播流行季,流行高峰为7~9月。近年东南亚、南美洲、非洲国家登革热疫情流行。随着境外旅游和跨境商务活动的增多,我市面临登革热疫情输入风险增加,登革热输入会引起本地疫情发生,灭蚊防蚊是关键。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登革热后对同型登革病毒有抵抗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无抵抗力。重症的高危人群包括二次感染者、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孕妇、婴幼儿等。

预防措施:

①消除蚊虫孳生地
◆封:封盖水缸、水箱等容水器皿。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排:排清所有可能孳生蚊虫的积水,包括花盆托盘的积水、闲置容器的积水、废旧轮胎积水等。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②防蚊灭蚊
◆隔: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家里安装纱门纱窗和使用蚊帐。
◆避: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驱: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剂。
◆杀:适时使用杀虫剂、蚊香、电蚊拍等杀灭成蚊,可在水缸中放养食蚊鱼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溃疡,少数患者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感染,接触患者口腔分泌物、疱疹液及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具等物品,或通过呼吸道飞沫也可感染。

专家提醒:

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这与儿童活动增加,暴露机会增多等有关。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是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或暴发疫情的风险场所,需加强日常防护的指导,做好聚集性疫情发现和应对处置准备。

重点人群:

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型别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

预防措施: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以及外出游玩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勤通风: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少聚集:建议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多拥挤处玩耍,如室内儿童游乐场等。

勤清洁:经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等其他生活用品。

勤观察: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疱疹或皮疹,如有,应尽早就医。

远病患: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避免亲密接触病人,不建议跟病人拥抱或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避免感染。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行为即可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传播。
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头疼、全身不适。

●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渗出液。

●皮疹。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发疹,从耳后、颈部,然后迅速蔓及躯干和四肢;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上均匀分布,压之褪色,伴有痒感,消退后皮肤会脱屑。

●舌苔变化。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红肿的乳头凸出于白苔之外,称为 “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凸起,称 “杨梅舌”。

专家提醒:

按照往年流行特点,在4-6月份会出现猩红热季节性流行高峰。此病目前暂无疫苗,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孩子确诊猩红热后应及时就医治疗,待病好后方回校。

重点人群:

人群对猩红热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尤其是3-15岁的儿童。


预防措施:

猩红热目前暂无疫苗可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如果孩子确诊猩红热,不可返校上课,及时就医治疗,病好后方回校;被患者污染的用具可煮沸消毒,家具书桌要用肥皂水或消毒液擦洗消毒,不能擦洗的物品,可以户外暴晒1-2小时。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室内勤通风。猩红热高发期,尽量减少带小孩到人群密集、通风较差的场所,如前往需佩戴口罩。

●提高孩子免疫力。适当户外运动、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都可以提高免疫力。

●加强学校卫生。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同时做好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通俗地说就是吃出的病。按致病因素分类,包括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的(霉变甘蔗、河豚鱼)及毒蘑菇等。

专家提醒:

5月我市处于雨季,温暖湿润的天气容易导致毒蕈大量生长,需警惕采食野生蘑菇引发食物中毒。春季(2-5月)为河豚鱼中毒高发期,需警惕食用河豚鱼致病死亡的风险5月气温逐渐升高,降水较多,需警惕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预防措施:

1、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不随意或 “凭经验” 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2、切勿拼死吃河豚: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

一般关注疾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疾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畜(带菌、发病),主要为带菌或发病的牛、羊、猪,其次为犬、鹿、马、骆驼等。

人类通常通过食用受感染动物的未经煮熟的肉或未消毒的乳制品,直接接触病畜或病畜产品、病畜的分泌物,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或吸入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的气溶胶而感染。

重点人群:

饲养、屠宰、畜产品收购、运输及加工、兽医人员易感染布病。


预防措施:

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这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免疫要年年坚持,且免疫率要高,不能出现空白。

2、加强检疫和消毒:引进牛、羊等牲畜时,必须做好检疫工作,防止引进病畜。一旦发现病畜,要及时进行淘汰、屠宰,并对病畜用过的棚圈进行严格消毒净化。

3、注意个人卫生:在饲养、挤奶、屠宰等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手套和口罩,防止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灰尘或接触病菌。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4、禁食未熟肉和乳制品:避免食用未经巴氏杀菌的乳制品和未熟的肉、内脏等食品。

来源:综合江门天气、江门疾控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