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微短剧者,时下之新宠也。其形制短小,叙事紧凑,以投世人之碎片闲暇,故风靡一时。然观其兴盛之态,亦如疾风骤雨,泥沙俱下。

或曰:“短剧者,娱乐之小技耳,何足深论?”殊不知,其弊已渗于市井,乱于人心,若纵之,恐成文化之痈疽,社会之隐患。

今试以文言析其乱象,探其根源,以警世人。

微短剧之弊,首推其内容之污浊,或渲染暴力,或涉色情擦边,或鼓吹封建迷信,甚者以狗血剧情为噱头,肆意挑战公序良俗。

譬如《平凡之路》一剧,以血腥画面为卖点,令观者心悸,青少年尤易效仿其暴戾之气;

《都市龙王归来》则颠倒伦理,将家庭矛盾夸大为仇杀,令亲疏失序,人伦崩坏。

更有甚者,如《山野七叔之江城八十一号》,借鬼神之说蛊惑人心,背离科学精神,实乃开历史倒车。

此类剧目,非但无益于教化,反为世风日下之推手。

其题材亦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或“霸道总裁”,或“重生复仇”,或“逆袭打脸”,如流水线所出,毫无新意。

观者若涉足此间,恍若入套版印画之坊,所见无非“虐渣”“打脸”“开挂”之陈词滥调。有观众叹曰:“短剧之世界,犹嚼蜡之食,虽多而无味。”此等创作,岂非浪费才思,虚耗资源?

微短剧之盈利,多赖充值付费,然其收费之道,诡谲莫测,尤以欺瞒老年人为甚。

据苏省消保委之查,九成付费者曾遭陷阱:或虚标价格,或暗设续费,或剧集缩水,或退费无门。

譬如某剧《如果眼泪记得你》,单集时长参差三倍有余,然收费均等,实属不公;更有平台如“星芽短剧”,开通三日会员,竟悄然续费月费,用户懵然不知,待查账单方悔。

至于“同剧不同价”之怪状,亦屡见不鲜——同一剧集,甲账户需300币,乙账户仅250币,此非欺诈而何?

老者尤为其害,彼等不谙数字之术,易为弹窗广告所惑,充值之际,既无显著提示,亦无金额上限,乃至散尽积蓄而剧未竟。

有例为证:某老妪于“金色小麦剧场”充值56.8元,然剧未观毕,平台竟下架清空,投诉无门,徒呼奈何。

此等行径,非但失商贾之信,更损孝悌之义。

微短剧之疾,更在版权之乱,或洗稿融梗,或盗版横行,原创者心血,常为他人嫁衣。

有短剧《金猪玉叶》,甫一爆红,旬日间仿作二十余部,剧情雷同,超能力设定几无二致;

《黑莲××》之宫斗桥段,竟被翻拍四版,台词场景相似度逾九成,观者直呼“如观复刻”。

更有甚者,借AI之术,篡改经典,《甄嬛传》之宫斗易为职场倾轧,然人物逻辑如出一辙,侵权之迹隐于技术。

原创者维权,举步维艰,诉讼耗时弥久,而微短剧生命周期仅月余,待判决既下,剧早下架,所得赔偿尚不抵讼费。

某网文作者李小晗者,作品遭平台擅改,竟不知情,维权无果,唯叹:“诉之无益,不如弃之。”

盗版产业链更猖獗,嘉兴一案,黑产团伙以小程序贩售侵权剧集,牟利千万,而刑责者寥寥。

此等乱象,非但挫伤创作热忱,更使行业沦为盗贼之渊薮。

乱象虽猖,非无药石。今观治理之策,可分三端:

其一,严刑峻法以正纲纪。广电总局已施“最严新规”,依投资额分层审核,未备案者禁播。如《大佬,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一剧,因渲染暴力、挑拨矛盾,遭全网封存,制作者九州文化亦受重罚。然法网虽密,执行尤需雷霆。普某盗版案之判,堪为典范——其私建网站贩售盗剧2500余部,终获刑责,足儆效尤。

其二,平台自治以清本源。微信、抖音、快手等巨擘,已联手整治,下架违规剧数百部,封禁账号无数。如抖音十月下架《阎帝令》《女帝》等240部劣剧,快手亦清退《幸福一家人》之流,皆显平台之责。然技术之弊犹存,AI审核易漏,人工复审不可或缺。若“珊瑚安全”之巡查机制,辅以用户举报,或可筑堤防蚁。

其三,导引创作以育良才。当局倡“微短剧+”,融文旅、普法于剧情,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品牌》,寓教于乐,方为正途。至于中老年题材,须弃“恶婆婆”“贪财翁”之刻板,塑“慈爱豁达”“老有所为”之新象,方不负银发群体之厚望。若《毛巾帝国剧场版》,以实业传承为核,既扬家风,亦促商誉,可谓双赢。

嗟夫!微短剧者,本可成时代之镜像,文化之轻骑,然若纵容低俗横行、欺诈肆虐、盗版猖獗,则恐沦为精神之鸦片,社会之痼疾。

昔韩非子云:“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今之乱象,非无法可依,而在执行之笃、人心之正。

愿监管者以法为剑,创作者以德为舟,平台者以信为锚,观众者以智为筛,如此,则浊流可涤,清风徐来,微短剧之业,庶几可臻“小而美”之境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