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护理人员到老人家中为他进行静脉采血。
护理人员上门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护理。
本报记者 王敏娜
核心提示
广大护士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和高品质护理服务需求,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辽宁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沈阳、大连等试点地区积极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以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为抓手,通过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流程、强化质量监管,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居家护理服务,将优质护理资源下沉至社区家庭。
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省“互联网+护理服务”交出一份暖心答卷。目前,全省已有277家医疗机构开展此项服务,累计服务超4.5万人次,真正实现“专业护理进家门”。
手机点一点,护士进家门
“再也不用折腾老伴去医院换胃管了,手机上点一点,护士直接到家!”5月6日,沈阳市民李女士通过“盛情护理”平台预约上门护理服务后连连称赞。这一场景正是我省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一个缩影。
针对行动不便患者的造口护理、导管更换等需求,我省多地医疗机构通过线上预约、护士上门的方式,实现从“患者奔波”到“服务到家”的转变。
作为东北地区先行者,沈阳市为实现对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率先探索并实践“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模式,建设了全市统一上门护理服务平台——“盛情护理”。该平台是东北三省首个由政府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区域服务试点,采用“机构拎包入驻”模式,成功吸引了省属、市属、区属共计196家医疗机构入驻,实现了服务供给的广泛覆盖与高效整合,为全市居民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与护理指导服务。
据介绍,“盛情护理”平台共有159个功能项,提供包括上门护理服务、护理咨询服务在内的六大类30项服务项目。截至目前,“盛情护理”共完成上门护理服务4812例,提供护理咨询185例,服务范围逐步拓宽,已覆盖全市13个区(县、市)。
除了政府主导建设区域服务平台,我省不少医疗机构也纷纷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大连较早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医院护理部主任纪代红介绍,针对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护理需求增长,慢性病人群护理需求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护理团队先后成立伤口造口组、管路组、静疗维护组、母婴护理组、中医护理组、健康咨询组六大专科组,下设21项护理出诊服务项目,出诊队伍由145名专科护士组成,形成了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为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有居家护理需求的人群提供护理出诊服务。
阜新市人民医院聚焦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就医难题,累计为孕产妇、慢性病、长期卧床老年人群体开展上门护理服务700余次。
“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医疗机构与社区家庭之间架起桥梁,将护理服务内涵外延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密切对接起来,形成了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的康复指导、慢病管理、专科护理等全周期护理管理模式,有效地满足了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全力破解“可持续”难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上门护理服务需求,资源匹配成为新课题。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就目前来看,现有的平台护理人员可以满足当下患者入户护理服务需求。沈阳具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和丰富的护理资源,“盛情护理”这个统一平台覆盖省级、市级、县级以及各类基层医疗机构,护理资源在平台内可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使更多患者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护理服务,同时减轻医疗机构压力,更高效利用医疗资源。
当然,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将有大量的居家护理需求涌现,居家护理服务能否“可持续”考验着各个地区和医疗机构。
记者了解到,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护士在上班时间要保质保量完成院内工作,只有在下班后才可以“接单”,给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在三级以上医院,门急诊压力大,护士下班后的空余时间有限,远距离的服务地点还会加大交通成本。
王媛媛坦言,虽然他们上门提供护理服务的患者几乎大连各个区都有,但这些患者很多都是之前在本院住院,出院回家后需要复诊,或者伤口、造口比较大,需要专业人员护理。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扩大基层护理队伍培养,另一方面可探索“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记者了解到,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定期发布服务情况,包括各医疗机构的服务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关键指标,激励医疗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优化调整平台接单模式,由派单模式逐步向抢单模式过渡,充分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沈阳的这些做法,也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更多医疗机构加入,这支“行走的白衣天使”队伍正为辽宁居家养老绘就温暖底色。
严格监管,持证上岗
如何确保居家护理与院内服务同质化?严格审批、持证上岗……我省多地打出监管“组合拳”,给百姓吃下“定心丸”。
为确保“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规范开展与质量安全,沈阳市建立了严格事前准入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一方面,着力强化护士的依法执业意识,采取统一培训、统一考核以及持证上岗等举措,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只有考核通过获得“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证,方可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坚持“线上线下同质管理”原则,对服务资质、服务范围、服务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要先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在完成备案后方可实施。同时,通过服务对象身份认证、服务人员定位追踪、医疗废物处理跟踪、服务行为全程追溯、购买保险、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服务过程安全。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上门服务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筛选。“我们医院全院有1600多名护理人员,对于上门护理人员的选拔,除了自愿报名,还需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才能入组,而进入不同的专科组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互联网+护理门诊组长王媛媛说,“可以说,我们对于上门护理人员是设有‘门槛’的,这些人在医院也都是业务尖子,不仅专业能力强,而且沟通能力也比较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患者,都能妥善应对,很好地沟通处理。在上门护理时,在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通常会打开随身佩戴的巡诊记录仪,记录护理服务全过程。”
在“互联网+护理服务”推进的过程中,我省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的需求,不断优化服务项目和流程。
阜新市人民医院(阜新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门诊手术室护士长马晓辉主要负责入户护理工作的开展。马晓辉表示,除了严格遵循正常的护理流程,医院对于上门护理服务要求更为细致,针对一些有采血需求的患者,如果此前在他们医院住过院,护理人员上门之前就会查阅好具体信息,以备不时之需。在上门服务时,不能只单纯地针对一种病,而是对患者进行全程指导,一旦发现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要给予及时指导和提醒。对于一些老年人不方便使用手机预约上门服务,医院还开通了上门护理服务专线。简言之,百姓的诉求就是我们的追求。
本版图片由省卫生健康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