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28年前,重庆和四川原本是一个省份,但1997年重庆却脱离了四川,成为直辖市,那么,当初川渝为何要“分家”呢?失去重庆的四川省,又是否是一个完整的四川呢?



重庆与四川为何要“分家”?

川渝位于四川盆地以及巫山东部地区,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拥有广阔的工业用地,四川背靠青藏高原,是连接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的重要枢纽,两地地理上紧密相连,实为一体。但整个川渝地区面积却非常大,超56万平方公里,并且人口也超过了一亿,这就导致行政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没有脱离四川之前,作为四川省的一部分,重庆无法像省会成都那样,获得更多资源,因此,在国家整体战略发展中,并没有太突出。但是重庆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自1929年重庆建市以来不到百年里,曾三次被直辖。



重庆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周围被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等众多山脉环抱,形成天然防御屏障,同时长江穿城而过,上游险峻的河谷,使得大规模进攻部队很难向前推进,这种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优势,使得重庆在抗战时期,成为我国战略大后方,1937年,民国政府机关和国家都城开始由东向西大规模迁移,东部沿海大量工厂迁往重庆,使得这里成为我国战时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和军事需求的战略储备基地,1939年,重庆第一次升格为直辖市,重庆也凭借自身特殊的战略价值,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庆被划入西南大区管辖,被设立为西南大区直辖市,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中心,并肩负起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复苏的重要使命。

不过,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全国各大区被撤销,重庆也在1954年取消直辖市身份,再次并入四川。

然而,随着新一轮经济建设时代的到来,四川开始面临着面积太大、人口太多、不便于管理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上世纪80年代,开发三峡的战略构想,再一次凸显了重庆的重要地位。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该工程具备防洪、发电、航运三大核心功能,对缓解我国东部地区能源供需矛盾,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全,为西南内陆提供出海通道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是三峡工程所涉及的受淹区人民却足足多达上百万,如何安置这部分人员,又成了急需妥善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多次设想讨论,最终结合川渝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重庆作为三峡经济区的中心,成为承接这一重任的关键。



同时,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继提出,重庆再度成为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关键枢纽。于是为了加快推进三峡工程建设,协调中西部经济发展,1997年,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彻底与四川“分家”。

川渝“分家”后发展现状

如今的重庆,面积高达8.2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唯一一个身居西南内陆的直辖市。

重庆交通十分便利,既有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也有成渝铁路、川黔铁路、兰渝铁路、渝厦高铁、渝万高铁等多条铁路线,通达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同时,江北国际机场又进一步丰富了重庆的立体交通网络布局,为身居内陆的重庆对外开放提供便利。2024年重庆GDP高达3.2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并且重庆还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数字能源等产业优势突出,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并在支撑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川在失去重庆后,也减轻了一定发展负担,目前四川面积约48.6万平方公里,省会成都。该省是连接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枢纽,还是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被明确批复为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其肩负的使命不亚于重庆。2024年四川GDP达到了6.4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五,西南地区第一。在四川以成都为核心,西南以重庆为中心的共同发力下,成渝双城经济圈诞生,该都市圈被视为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我国经济发展第四极。虽然有人认为,失去重庆的四川省,并不算是完整的四川省,但在新时代经济建设背景下,四川和重庆正在以特殊的方式继续相互交融,相辅相成,让整个中西部崛起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