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再生稻吗?在南方的农村,又叫懒人稻,就是说栽种一次就可以多年收割的稻子。

省去了每年插秧时的劳累,更是终结了农民的辛苦。但是,这样一种稻子,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只存在于农民的想象之中。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再生稻才在我国重庆忠县一个农民的田间里诞生。发现并培育出再生稻的农民胡代书,被日本的媒体称为改写了水稻历史,将使全世界受益。中国的网友更是称他为第二个袁隆平。

然而,再生稻的培育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胡代书为了推广再生稻,曾经一度举债20多万元,身边的人都觉得他疯了。



一次不经意的发现

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重庆忠县马灌镇大凡村,胡代书和其他农民的生活并无二致。村里已经包产到户,胡大叔家里的水田有三四亩。当年春天,他和妻子就开始忙着育秧、犁地和插秧了。

由于农活实在太多,就连12岁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地里去帮忙。孩子太累,随意嘟囔了一句,年年都得插秧,要是只插一次,永远长稻子就好了。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代书听着儿子的话就想到,要是真的能够发现懒人稻,农民也就不用受苦受累了。但是说说容易,究竟又该从哪里下手呢?

胡代书没有想到的是,命运的齿轮在他开始出现这种念想的时候,就已经悄然转动了。忙完田里的庄稼活儿以后,有一次胡代书到梁平县串亲戚,在一片山坡上,他无意间看到一种跟稻子有些相似的植物。



这种植物看起来有半尺高,通体颜色墨绿。虽说胡代书不认识,但那个时候全国各地正在普查野生稻子。他突然想到,眼前的这片植物会不会就是野生稻呢?于是在回家的时候,他便移栽了4株,种到了自家的地头。

很快,其中有两株就死掉了,另外两株的长势却很好,胡代书一开始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过了两个多月以后,他发现那两株植物跟庄稼地里的稻子几乎一模一样,这时候他已经能确定移栽的植物就是野生稻子。



等到稻子快要收获的季节,野生稻也长出了谷穗和芒刺,他还专门把那两株稻子给围了起来,生怕别人不小心把它给毁了。不过,那时候的胡代书只是让这两株稻子自生自灭。他发现,在大风季节,庄稼地里的稻子出现了倒伏,但是两株野生稻却依然笔挺。

等到收获季节,胡代书又发现,野生稻子的米粒相对来说比普通水稻的米粒要小,一株稻穗上的颗粒也很少。胡代书并没有刻意收获,稻子成熟后自然脱落,野生稻的叶子也慢慢枯萎,只有茎杆看起来还活着。



渐渐的,胡代书又快要把那两株野生稻给忘记了,直到冬去春来,他突然发现,去年稻子的茎干居然又泛出了新绿色,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栽培,野生稻能够自行繁殖生长。胡代书内心很激动,这不就是可以多次收获的再生稻吗?

开始着手培育

胡代书原先以为自己只是发现了野生稻,没想到发现的还是再生稻。于是从第二年春天开始,他打算正式做试验。他要把自家的庄稼地空出三分,专门种植和培育野生稻,看看它们究竟能不能够再生。妻子最初是不同意的,毕竟做实验会影响稻谷收成。



最终,胡代书向妻子保证剩余的土地可以多增产,这才勉强得到了妻子的同意。不过,此时胡代书手上只有两株野生稻,数量太少,他还得找来更多的稻种。

那时候的重庆还归四川省管辖,胡代书几乎跑遍了四川的所有地级市,但是也只找到20多个品种。为此,他又跑出四川,在南方的其他省份到处寻找,最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股脑带回了100多个品种。



有了种子以后,胡代书正式开启了育秧栽培。他几乎每天都在田里忙碌劳作,家里人和村里人也都想不通,现在的粮食明明够吃,为什么还要如此忙碌呢?胡代书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只要再生稻栽培成功,就一定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

只是胡代书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整个培育的时间相当漫长。



7年时间才真正成功了

如果从1982年算起,到1985年这两三年的时间,胡代书年年在田里忙碌,但是每一次都没有培育出真正的再生稻。

辛辛苦苦忙碌一年,田里长出的稻子要么是野生稻,要么就是普通的栽培稻,甚至有时候什么都长不出来。面对试验的失败,胡代书并没有气馁,旁人怎么劝解他也不听,妻子也知道这是一头牛,认准了的事情是不会改变的。



到了1986年夏天,胡代书再次进行了花粉杂交试验,这一次,他惊喜地发现,两种不同的花粉能够融合。这些成功杂交的花粉,被胡代书小心的收藏了起来。

转眼又过了两年,1988年的时候,胡代书利用此前的试验成功再次开启了再生稻的培育。经过这一年的种植,他发现稻子的品性已经和过去出现了明显差别。



到了1989年春天,在原来稻子的茎干上又一次长出了新绿色。胡代书抑制不住兴奋,这意味着稻子能够年年生长了,多年来的培育终于见到了成效,而他经过7年培育出来的稻子,也是世界上第一株再生稻。

此后三四年的时间,再生稻在胡代书的庄稼地里年年重新生长接穗。他还给再生稻起名为 89-1号越年再生糯稻。



1993年,胡代书正式申请发明专利。1995年,他培育的再生稻获得了当年火炬杯新技术成果、新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1999年,胡代书再次获得世界农业成果博览会金奖。

这位农民原本以为,只要自己培育的再生稻成功了,接下来的推广种植就顺理成章。可实际的情况是,推广种植比原来的试验更难。



借债20万自费推广

胡代书最初获奖以后,再生稻的种植只局限于自家以及周围的村子,而且对种植和收割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留下来的稻桩经过一茬一茬的收割,变得像韭菜一样更结实,而且抗倒伏性更好。

虽然效果不错,但是种植范围还是有限。2003年的时候,胡代书原本以为再生稻可以在重庆地区进行推广种植,但这件事后来还是不了了之。



他的内心极其低落,试想连自己的家乡都不能够大规模种植,又怎么可能在全国推广开来?胡代书实在想不明白,自己1分钱的专利费不收,免费给大家稻种,可为什么阻力就这么大?

越是这样想,胡代书内心的倔强又被激发了起来。他没有跟妻子说,直接从朋友那里借了5万块钱,然后就带着再生稻稻种去了外地。胡代书认为,既然公开的途径不行,自己就想办法推广再生稻。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胡代书再次以失败告终。此时,他没有推广开来再生稻,反倒背上了几万块钱的外债。可他回家以后,再次从亲友那里借了几万块钱,又跑出去了。

接连几次以后,胡代书欠下的外债高达20多万。时间也悄无声息的来到了2008年,此时的胡代书已经不知道走过多少省份了,他去过山西的临汾,也南下来到过海南的儋州。



每一次和各地的农科所接洽,要么把他看作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要么是把他看成是骗子,甚至很多人以为他就是一个要饭的。但不管遭遇多少挫折和白眼,胡代书还是坚持了下来,而命运最终也没有亏欠他。

时间来到2010年,距离胡代书发现并培植再生稻已经20多年了。就在这一年,胡代书的再生稻终于一步步走向全国。外国的一些媒体接连报道了他的栽培历程,国内的1000多个县一共两万多亩土地也开始试种再生稻。



相比于常规的稻子,再生稻的亩产量在600kg左右,而且再生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8.7%,普通大米的含量不到8%,出米率也达到了72%。更多的人知道了胡代书的事迹,也有很多企业想要跟他进行对接合作。

就这样,再生稻终于迎来了种植的春天。



适宜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

不知不觉间,从2010年胡代书的事迹被大规模报道到现在,又过去了15年的时间,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是安徽省的霍邱县。

从最初的几千亩,到今年霍邱县计划种植80万亩,再生稻的种植已经实现了规模化,而且这还仅仅是霍邱县一个县的种植规模。



根据农业农村部今年的部署,再生稻的种植接下来还要更大规模地普及和推广,到2030年,再生稻的种植面积至少要再新增1000万亩。

从全国范围来看,南方地区1.6亿亩单季稻田中,适宜种植再生稻的土地高达5000万亩。截止到目前,四川、重庆、江西、安徽、福建是再生稻的主产区。



结语

从最初不经意地发现,到现在数千万亩的种植,每一次科技成果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旁人难以理解的坚持。



试想,如果胡代书没有坚持,或者是在多年的种植推广中气馁了,围绕再生稻的种植恐怕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