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拼命摆脱她的影子,却发现早已活成她的样子”。

近日,原生母女代际情感节目《是女儿是妈妈2》先导篇播出,虽然还未正式开播,但似乎已经引发了无数女性的共鸣。中国式母女关系一直以来都逃不过几种模式,一种大家羞于表达互相之间的爱与关怀;一种则是家中男性角色的隐匿,导致女儿被作为丈夫的角色承担许多任务;一种可能则像朋友一样亲密无间,当然也有较为严厉、为子女规划好了一切人生路径的“直升机”式母亲......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模式,当幼时的女儿长大,逐渐拥有更多社会角色,而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将家庭的主导权交出,母女关系又会发生新的错位与交织。曾经看似无所不能的妈妈慢慢变得小心怯懦,曾经强势控制的母亲也会因为无法赶上快速变化的世界而患得患失.....

上野千鹤子曾经在谈论母女关系时,曾指出「没有什么关系比亲子更加命中注定、无法选择。你没有选择生在『这个母亲』膝下,你母亲也没有特意选择生下『这个女儿』。正是这种“随机性”,使得亲子关系无比珍贵又充满痛与爱。

「中国式母女」的怕与爱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究竟从女儿和母亲的角色中,看到了怎样的自我?在母亲节之际,TOPHER特推出本期策划,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勇敢地表达爱意。

PART1 当女性成为母亲

“将决定是否生育的权力交还女性,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生育的权力交到女性手中。”

生育,不仅是自然事件,更被我们的文化所定义。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初为人母》一书中,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被男权政治与专业人士所定义的“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

1970年代,她采访了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

在她与这些女性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了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



荐书:《初为人母》

作者: [英] 安·奥克利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FROM HERE TO MATERNITY
译者: 王瀛晨

PART2 当女性成为女儿

“我爱她。但我不理解她。

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人生?

为何不惜置身被嫌恶、被敌视的境地?”

“我”作为母亲,一生都为女儿而活,对女儿抱有许多期盼。女儿却认为母亲从不聆听自己,更带回同为女性的伴侣,迫使母亲接受她们即将偏离“正常”的未来。

同时,母亲目睹着自己疗养院负责的患者珍女士因为罹患失智症,成为被机构、被社会所抛弃的包袱,在珍的身上,母亲仿彿看到了老后从孤独走向死亡的自己,也看到了以同样可以面临类似悲剧的女儿的未来……

在误解与撕裂,在对话与缝合的反复尝试中,母女俩同时被内在与外部世界的力量所推动着,前行着,逐渐逼近着彼此……

由韩国作家金惠珍撰写的《关于女儿》一书,可谓普通母亲的独白,唤起身为女儿的我们所经历过的共同恐惧,和仍在等待的理解;叛逆女儿的反问,质疑着所有标签与偏见,也反问着整个社会的“厌女”叙事。

从性别议题到职场议题,从被抛弃的老人到被榨干的底层劳动者,《关于女儿》以小人物视角揭露一个被资本与偏见支配的东亚社会,以及我们所有人身处的现实。

当男性缺席之后,三代女性以各自的方式面对衰老、病痛与孤独,撕破东亚传统家庭的虚假温情,实现打破血缘关系的女性互助:为蒙受不公的同事争取权益的勇敢女儿,没有得到过任何肯定;为国际难民儿童事业付出全部青春的独立女性,在老去后成为社会的弃品。

由此可见,无论身处哪个世代,女性依然尝遍偏见、旧俗和“正常”“完整”带来的苦难。但书中的她们都有面向危险的勇气和承担各自选择后果的坚韧。



荐书:《关于女儿》

作者: [韩] 金惠珍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简郁璇

PART3 当我们成为家人

当谈论“家”时我们谈论什么?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有组建家庭倾向的物种。”

“再不堪的家人,也是家人。”

“我们都是来自非正常家庭的孩子。”

“家”的多样性是大势所趋,但不管你的家庭成员组成如何,毋庸置疑的是人人都面临着处理家庭关系的棘手难题。

生而为人,谁不是被困在“关系”里挣扎?受尽原生家庭之苦依然能破茧重生,再例外的家庭模式也有通往幸福的可能?

《还能做家人吗?》一书是树木希林的独生女内田也哉子与脑科学家中野信子的人生经验分享局:来自“非正常家庭”的两位姐姐现身说法地剖析形色各异的家庭模式,带你探究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从小一家被暴露在媒体面前的内田也哉子,如何找到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之路?为何她依然相信婚姻,相信幸福的可能?如何与伤痕累累的原生家庭和解?如何从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自省?如何在不完美的夫妻关系中自洽?如何从更多元的家庭模式中获得追求幸福的勇气?

本书堪称一部从现象到原理的家庭关系急救手册,观点犀利、金句频出、干货满满。书中包含七场家庭关系急救聊天局,两位人生阅历丰富的40+日本姐姐跟你推心置腹地聊聊那个爱你伤你最深、你也爱得恨得最痛的“家”。



荐书:《还能做家人吗?》

著者:[日]内田也哉子、中野信子

译者:英珂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PART4 当我们互相伤害

可能直至今日,母亲仍然通过哄骗、批评、威胁、哭闹、叹息和试图让你产生负罪感(或自卑感)的方式向你施压以达成所愿,或是通过说“不准顶嘴”、威胁你后果自负来摆平和你的意见相左。你们的交互模式大致是可以预测的。她是进攻方,有时是悄然进攻,而你被迫防守。

如果你仍然在纠结的母女关系里挣扎沉浮,是时候放弃等待,唤起自己的力量了。

作为一名临床经验超过40年的自身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见过太多女性一直自知或不自知地在与不爱她们的母亲抗争,并承受着母爱缺失带来的深远伤痛和影响,例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自信匮乏……

在其撰写的《母女关系》一书中,通过多个有说服力的、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对几种典型的母女关系进行深度解析,苏珊博士以她切实有力的专业指导方法,将一步一步引导你疗愈从童年延续至今的情感创伤,重塑母女关系的崭新模式,重铸自我、重拾自信。

请牢记:你,值得被爱。



荐书:《母女关系》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 / 唐娜·弗雷泽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悦读名品
副标题: 如何抚平来自母亲的创伤
原作名: Mothers Who Can't Love :A Healing Guide for Daughters
译者: 蓝澜

PART5 当我们面对爱与离别

《她弥留之际》是波伏瓦关于母亲与母女关系的回忆录。

接到母亲摔伤的消息,波伏瓦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骨折,但意外发现的癌症却在几周内迅速夺走了母亲。在无尽的内疚与哀伤中,波伏瓦记录下母女间最后的时光,其中也穿插了对母亲一生的追忆和对母女关系的反思。

在波伏瓦眼里,母亲谦卑又自大,强悍亦脆弱,为婚姻和家庭牺牲自我,又无法放弃对女儿的掌控与入侵。她曾对母亲厌恶恐惧,但如今面对病床上这个垂死的老妇人,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悲悯深沉的爱。

在母亲弥留之际,波伏瓦陪伴病床前,回望母女间既爱又恨的矛盾关系,那些控制与反抗,伤害与报复,入侵与逃离,终随时间化作悲悯深沉的理解。

她看见母亲的一生,正是无数女性命运的缩影。父母的婚姻悲剧,不但影响着她日后的人生选择,也催生了她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

在本书中,波伏瓦罕有地展露柔软内核,但视角依然锋利,透过私人经验,她对女性地位、临终伦理等社会问题的反思亦发人深省。

作为一份绝无仅有的生死实录,本书在浓烈动人的情感中亦有冷静锋利的视角,当我们与作为女儿的波伏瓦一同感受温柔与哀伤,也在随哲学家波伏瓦从存在主义角度直面并理解死亡。通过这部充满痛苦、柔情、遗憾和矛盾的作品,波伏瓦也将引领我们重新理解衰老、死亡、生命和爱的意义。



荐书:《她弥留之际》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 深圳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母亲对女儿的期待关乎“正常”,

而女儿的期待关乎“自由”。

母亲往往把女儿当成自己人生的延伸,

女儿却再也不想像妈妈那样活着。

事实上,

除去母亲的身份,妈妈也曾是女儿,

同时也是女性。

如同上野千鹤子曾提到过的,

自己后悔的是没能有更多时间,

去面对“女人”属性的母亲。

当我们互相关爱却不曾说出口,

当我们拥有多重身份却被围困于单个角色,

希望我们都有勇气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爱。

本期特别策划,

献给所有女儿,

和挣扎着想理解的母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