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旅游,究竟有多火爆?

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五一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73%,酒店住宿预订率突破80%。

热门旅游线路车票、机票纷纷售罄,“抢票难”现象堪比春运高峰期。

面对人山人海的景区和高涨的旅行成本,不少网友开始寻求“反向旅游”,希望避开人潮,探索小众目的地。

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农家乐风靡时的场景。

曾经,农家乐是城市人逃离喧嚣的首选,柴火饭、田园风光、低廉的价格,让它成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



2011年行业鼎盛时期,全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年接待游客超6亿人次,一些热门地区的农家乐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然而时过境迁,这个昔日的“流量担当”已风光不再。

2023年调研显示,传统农家乐客流量较巅峰时期下滑超过60%,约30%的经营者面临亏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全国已有超过8.4万家农家乐黯然退场。

昔日宾客盈门的农家院落,如今大多门可罗雀。



“眼见它红火开张,眼见它宾朋满座,眼见它门庭冷落”。

这番景象,用来形容农家乐的兴衰再合适不过了。

40年前,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快成为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毕竟投入不大,只需支起锅灶,用自家种的菜、养的鸡,就能为城里来的游客端上地道的农家饭,换来不错的收入。



若院子宽敞,再收拾几间客房,让客人体验几日田园生活,从而增加额外的收入。

早期成都郫都区徐家大院就是这样经营的。

20世纪80年代,农科村作为知名的花卉苗木产地吸引了众多访客。

村民徐纪元敏锐地察觉到往来客商对食宿服务的需求,由此创办了集观光、食宿于一体的农家乐,这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开端。

当时最火爆的时候,全村有近90%的农户都在经营农家乐,甚至还出现需要预订等位的情况。



乘着农家乐的东风,不少村民赚得盆满钵满,农科村也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

据统计从2010年至2020年,全国农家乐企业数量迅猛增长,注册量从2.6万家跃升至14.6万家,十年间规模扩张五倍左右。

一时间,开办农家乐成为乡镇创业的热门选择。

然而好景不长,这场乡村旅游的热潮很快迎来了转折。

2020年,记者在成都三圣乡采访时,经营农家乐15年的代老板无奈地表示:“这两年生意越来越难做,传统模式的农家乐已经跟不上时代,快要维持不下去了。”

这位见证了行业兴衰的经营者坦言,如今营业额比鼎盛时期下降了40%,经营压力让他时常失眠。

代老板的困境并非个案。

在三圣乡另一家农家乐,服务员擦拭着落满灰尘的菜单苦笑道:“最红火的时候,村里开了上百家农家乐,现在能坚持营业的只剩下我们一家。”



不仅成都,全国各地的传统农家乐都在经历着同样的寒冬。

这个曾经被视为“摇钱树”的行业,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倒闭潮。

从遍地开花到半数凋零,五年间农家乐为何突然“不香了”?



近年来,农家乐宰客乱象频发,从“天价菜单”到“隐形消费”,层出不穷的宰客手段让游客们对乡村旅游业彻底寒了心。

今年2月初,网友小风(化名)和朋友们在都江堰游玩时,遇到一位"热情"的出租车司机推荐他们去一家农家乐吃当地特色的鱼。

到店后,小风被价目表吓了一跳:特色鱼按档次定价,最低99元/斤,最高竟要399元。面对高昂的价格,他们最终选择点鸡。

在店员的推荐下,他们选了一只“小一点”的鸡,单价128元/斤,但奇怪的是,这个价格与菜单标注并不一致。

随后上菜发现分量少得可怜,口味也很一般,一行人瞬间没了心情。



最令人震惊的是结账时的天价账单,仅一只鸡和一道素菜竟收费700元。

小风在社交平台曝光都江堰某农家乐的天价账单后,评论区瞬间“沦陷”,不少网友纷纷诉说自己被“宰”的相似经历。

打着“热情好客”的幌子,却专宰外地游客,这样的农家乐早已背离了淳朴本真的初心。

更恶劣的是,有些无良商家在牟取暴利的同时,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底线都肆意践踏。

2021年,吉林长春一家农家乐被爆出惊人内幕:服务员将上桌客人吃剩的鹅肉捞出后,直接将新鹅肉倒入剩汤中循环利用。

“口水鹅”事件经网络曝光后,立即引发舆论哗然。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面对确凿证据。

涉事老板不得不承认事实。其辩解理由竟是“客流量过大,为节省时间将新菜倒入剩汤”,令人难以置信。



农家乐因游客的青睐而兴盛,如今却也因辜负游客的信任而没落。

这起事件如同一记警钟,既暴露了部分农家乐的经营乱象,也折射出整个行业在消费升级浪潮中的经营困境。

调查显示,全国约60%的农家乐仍固守“吃饭、打牌、喝茶”的传统经营模式。

这种缺乏创新的同质化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年轻人的需求。

在一项旅游投票中,有57.72%的人表示不会去乡村旅游,其中“可玩性低”为首要原因。

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

传统农家乐提供的体验,已经跟不上年轻游客所追求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农家乐要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重获生机,就必须将传统的“吃饭住宿”服务升级为农耕文化体验、自然教育、创意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生活体验。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正积极求变,以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重拾游客的芳心。

记者调查发现,传统农家乐正在转型升级,乡镇周边涌现出精品民宿、家庭农场、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例如成都厚里别院就展现出传统农家乐转型升级的典范,其创始人通过整合周边9间传统店铺,打造出一家独具格调的精品私房菜馆。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厚里别院对住宿板块也进行了民宿化改造。

根据运营统计,改造后的民宿平均入住率达到92%,旺季期间更是一房难求,充分证明了转型升级后市场给予的认可。

在硬件升级与住宿转型之外,龙泉山的休闲业态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曾几何时,龙泉山农家乐留给成都人的记忆,是赏桃花、品柴火鸡、搓麻将的固定三部曲。

而如今,山间休闲方式已焕然一新:夜幕下露营观星、破晓时骑行追日、云端音乐会狂欢,这些充满诗意的体验正重塑着都市人的乡村休闲方式。

数据显示,仅山顶露营基地的单周预订量就持续保持在85%以上,印证了新兴业态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大吸引力。

这一现象并非成都独有,全国各地旅游兴旺的乡镇,都在经历着同样的转型浪潮。



上海崇明区在农家乐的基础上,把它改建成更顺应市场的民宿,随着农家乐“摇身一变”,乡村旅游行业非但没有沉寂,反而厚积薄发。

现下崇明区已经有410多家星级精品民宿,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眼下的农家乐行业,转型求变已成主流。多数经营者正积极拥抱升级,探索新路;而少数仍固守旧模式、坐等“风口再来”的,恐怕终将被市场淘汰。

如今,旅游业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无论是传统农家乐还是转型升级后的特色民宿,想要持续在旅游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紧跟市场变化,洞察消费者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否则,今日是市场宠儿,明日就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过客。

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红星调查|在成都,“消失”的农家乐去哪儿了?》

四川新闻:《四川新闻丨记者调查:农家乐为啥“乐”不起来了》

上观新闻:《“全国农家乐倒闭了近八万家”?记者在上海看到,初期农家乐升级成了新民宿》

作者:卓卓

编辑:柳叶叨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