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全网粉丝近1000万的科普博主,竟然是武威人!?
你或许不曾想到,那位以“科学段子手”风靡网络的“毕导”,竟来自凉州(武威)!他用脑洞大开的科普方式,让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轻松有趣,而他的故事,也与家乡武威密不可分。
从民勤走出的“科学段子手”
毕啸天的成长经历在武威市民勤县。这座地处河西走廊西北部的小城,以“沙乡”闻名,却孕育了这位用科学思维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毕啸天从小就展现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曾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小学时的日记,记录了在民勤家中用火柴、玻璃瓶等简单材料进行“土实验”的趣事——比如研究空气压力、自制“简易机器人”。这些童年的科学探索,为他后来的科普创作埋下了种子。
2017年春节期间,毕啸天以“毕导”为名,发布了一篇名为《微信红包先抢和后抢差距居然这么大》的网帖,凭借严谨的科学分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迅速引爆网络,点击量突破10万+,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科普作品。此后,“毕导”以“科学段子手”的身份活跃于各大平台,用幽默的方式讲解复杂的科学问题,逐渐积累了千万级粉丝。
用脑洞打开科学大门:从恋爱法则到诺贝尔奖。
毕导的科普内容总是充满趣味性和反差感。他提出的“恋爱37%法则”曾引发热议:基于“最优停止理论”,他建议在约会中前37%的时间用于观察,之后果断选择最优对象。这一“科学恋爱指南”既严谨又接地气,被无数网友调侃为“用数学公式解决情感问题”。
他还用热力学模型论证“秋衣外穿更保暖”,通过分析热水壶声音的高低揭示气泡共振频率的差异……这些看似“不正经”的话题,背后却藏着扎实的科学原理。毕导的粉丝常说:“看毕导的视频,就像在玩一场科学游戏,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
2024年诺贝尔奖周第一天,毕导再次以标志性风格“出圈”。在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以“评委老师”的身份调侃现场,随后与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大卫·贝克展开对谈。这场“正经与不正经”的碰撞,让严肃的科学话题变得生动有趣,也展现了毕导对科学科普传播的独特理解。
武威记忆:从科幻小说到沙漠治理
尽管成名后活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舞台,毕啸天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武威根。他的科幻小说《天降神瞳之极品小学生》中,主角设定为武威民勤的小学二年级学生。这一设定并非巧合——毕导坦言,这正是他对家乡童年的致敬。
“民勤是我的起点。”毕啸天曾在采访中说。每年回乡,他都会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沙漠治理。民勤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长期面临生态危机。毕导不仅在网络上呼吁更多人关注沙漠化问题,还积极参与家乡的梭梭树种植项目。他曾晒出自己小学时的日记,记录着“用树枝在沙地上画科学公式”的童年趣事,并感慨:“是这片土地教会了我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从“毕导”到“武威代言人”
如今,毕啸天的科普帝国已覆盖视频、直播、出版等多个领域。他创办的“毕导THU”账号全网粉丝近千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亿,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普IP之一。2020年,他登上“胡润30岁以下创业领袖榜”;2022年,他获评“博鳌青年领袖”。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对科学传播的坚持与热爱。
但对毕导来说,最珍贵的标签或许不是“清华博士”“科普博主”,而是“武威人”。他曾说:“武威给了我坚韧的性格和对知识的渴望。这里的人们在风沙中生存,在困境中寻找希望,这种精神也塑造了我的科学观——用理性解决问题,用幽默面对世界。”
武威,名人辈出的“凉州学凉州IP文化厚地”
武威古称凉州,这座伟大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荣光。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到后凉高僧鸠摩罗什,从唐代边塞诗人李益到清代学者张澍……凉州的文化基因中始终流淌着智慧与勇气的血脉。而毕啸天,无疑是这座城市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如今,当人们谈起武威,除了“唐诗《凉州词》”“凉州会盟纪念馆”等文化遗产,或许还会想起一位用科学思维打破次元壁的“毕导”。他用趣味科普让世界看到凉州文化的现代性,也让更多年轻人相信:无论身在何处,家乡的文化底蕴终将成为照亮人生的灯塔。
你还知道哪些武威名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故事!
本文作者:段部华显
整理编辑:慕容洞唐
本文封面图片:凉州莲花山
编辑后记: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凉州(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这一独特的地理坐标使其成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炉。
武威自古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称为“凉州”,因为武威是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武威是从洛阳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汇点。历史上,武威长期是西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还有“西北首府、天下要冲”的美誉。现代地理上,武威处于北线(包头-武威)与中线(西安-武威)铁路交汇点。武威有望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成为现代西北的交通枢纽。
自汉代设郡以来,匈奴的勇武、鲜卑的豪迈、吐蕃的神秘与中原的礼法在此交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与儒家的仁义在此对话,形成了"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苍茫包容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臧、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金凉州、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金天奥区、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凉州畜牧,天下饶;凉州绯色,天下最。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凉州乐舞》、《凉州赋并序》、《凉州阁序》、《武威赋》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库腾汗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凉州将军(正一品),甘肃总督(撤消,正二品),凉州提督(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凉庄副都统(撤消,从一品),凉州镇总兵(正二品),甘肃巡抚(从二品),甘肃提督(从一品),凉庄道台(后甘凉道台,从三品),甘肃按察使(正三品),甘肃镇总兵(正二品);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是河西四郡之首,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
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凉州(武威)不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凉州将继续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重要角色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