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就算配料表看得再仔细,也挡不住那些让人反胃的新闻接二连三。

袁记水饺吃出蚯蚓的新闻依然记忆犹新,最近又一起,令人作呕、甚至愤怒的事件上了热搜。

5月10日,有江苏的消费者曝光,在“来伊份”买的粽子里,竟然吃出了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

视频里,这位家长一边喂孩子吃粽子,一边突然发现里面夹着可疑物体,“这个地方明显是血”,她当场情绪激动,要求官方给出解释。



当晚,“来伊份”做出回应,表示已经启动全流程调查机制,并强调会“保障消费者权益”。

与此同时,该品牌线上旗舰店的粽子产品已全部下架,客服回应称“正在排查”。



乍一看,回应不慢,态度也“诚恳”。可这类事情,咱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了。

“来伊份”是谁?它可不是小作坊。

作为1999年诞生于上海的老品牌,“来伊份”凭借休闲零食走入千家万户,2016年还成功登陆A股市场,是休闲食品领域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可谁能想到,就这样一个全国门店超3000家的上市公司,会在粽子里翻出这种“惊悚道具”?



更扎心的是,这家公司最近日子也不太好过——2024年营收大跌15%,还首次出现年度亏损,门店也少了600多家。

当一家企业内忧外患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在品控和流程上“掉链子”。

可消费者不管这些。食品安全不是“商业压力”的挡箭牌,出了事就该负责。

每一次“吃出异物”,都是一次信任危机。

回望过去的几年,类似的食品安全丑闻层出不穷,刚刚过去的袁记水饺吃出蚯蚓,再从“老鼠头”变成“鸭脖”事件,到昆明食堂的食物问题,公众早已被训练得“不再吃惊”。



可正因如此,每一次新的丑闻曝光,才更令人悲哀。

这些问题不只是“个别案例”,它们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隐患——对流程的松懈,对制度的轻慢,乃至于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漠视。

新闻可以热闹几天,品牌可以发布道歉声明,可一旦问题的根源没被真正解决,它就只会换个包装卷土重来。

我们愤怒、吐槽、转发,可最后,依然得硬着头皮继续在超市挑选、在外卖平台下单。

更令人无力的是——我们知道它还会继续发生。

品牌公关的套路越来越熟练,监管部门的反应慢半拍,而消费者除了“发个视频”,别无他法。

每一次事件的曝光都能引起全民的强烈反响,但现实却是,这些丑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相反,它们像是一个接一个的“新闻热搜”,不断被炒作,却从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当问题的核心没有得到彻底反思与解决时,再多的报道与曝光也无法改变社会的现状。

食品安全不是企业的“良心工程”,而是社会的底线工程。

还是那句话,如果问题的本质没理清楚,再多的新闻、热搜、舆论,都是无济于事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