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汇总本周医疗行业新鲜事~
1. 医保基金监管的10大典型违规行为
2025年,国家医保基金监管力度持续升级,各级医保部门通过飞检、专项治理和智能监控等手段,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从近期多地曝光的典型案例及官方通报来看,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违规手段呈现专业化、隐蔽化趋势,但监管部门的“零容忍”态度和精准打击能力也显著提升。
十大典型违规行为:虚构医疗服务项目、重复收费与超标准收费、串换药品与医保项目、过度诊疗与检查、零售药店伪造处方与冒名购药、超范围用药与诊疗、分解住院与诊疗、基因检测造假、冒名就医与虚假住院、第三方机构违规。
(扫码进入医生站APP,浏览完整新闻)▼▼▼
2. 从“救命”到“救心”,医疗系统能否跨越那道信任的裂痕?
当“医闹入刑”被写入法律条文,当职业医闹团伙形成黑色产业链,中国医患关系的紧绷程度已远超医学范畴。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医疗纠纷案件较十年前增长320%,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日均接诊量突破150人次,而平均问诊时间仅3.8分钟。
这种高压环境下,医生被迫在流水线式的诊疗中保持精准,患者则在信息不对称中积累焦虑。
一位肿瘤科主任曾坦言:“我们比谁都清楚,多开一张检查单可能就压垮一个家庭,但医疗系统的运转逻辑让我们别无选择。”
医保基金穿底风险、医院创收压力、药品器械回扣链,这些体制性枷锁将医患双方推向对立面。
(扫码进入医生站APP,浏览完整新闻)▼▼▼
3.FDA宣布逐步淘汰动物实验,会影响临床安全性吗?
4月1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了一项开创性政策,计划逐步取消单克隆抗体及其他药物研发中的动物实验要求,转而采用更高效且更具人体相关性的方法。
这一政策标志着全球药物研发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伦理、科学和公众健康的广泛讨论。
(扫码进入医生站APP,浏览完整新闻)▼▼▼
4.女生晒照被网友发现血管瘤,就医检查后确诊
近日,一名重庆女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一张用手电筒照射手部的照片。这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却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并且上了热搜。原来是细心的网友怀疑照片中显示的可能是血管瘤,随后女子前往医院检查果然确诊。
血管瘤是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雌激素水平波动及缺氧环境等因素相关。根据深度可分为浅表型(如草莓状血管瘤)和深部型(如肝血管瘤、颅内血管瘤)。
(扫码进入医生站APP,浏览完整新闻)▼▼▼
5.麻醉师的独白:为什么没人记得我?
"麻醉师"这个沿用了半个世纪的称谓,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将这个群体禁锢在认知误区中。
某县医院麻醉科主任曾自嘲:"我们既不能像外科医生那样被病人点名道姓,也不能像影像科技师那样有明确的操作报告,更像是手术室里的'技术员'"。
当麻醉医生开具镇痛药物时,他们行使着医生的处方权;当进行气管插管时,又承担着类似医技人员的操作职能;而在危重病人抢救中,他们展现的生命支持能力又远超普通护理范畴。
(扫码进入医生站APP,浏览完整新闻)▼▼▼
本文来源|医学界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奇异果
更多医疗行业新鲜资讯,尽在医生站!扫描下方二维码▼▼▼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