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自古有之;谍战,从未停息。远有三国施展美人妙计,近有国共互派潜伏卧底。谍战,可能兵戎相见、血流成河,也可能暗流涌动、不露声色。谍战的成败,往往决定于细微之处,比如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新中国反谍第一大案:两只老鼠引发的惊天间谍案。



蹊跷的老外,蹊跷的老鼠

1967年2月,广州白云机场,安检员林华像往常一样,对出入境旅客的随身物品进行例行检查。这时,轮到一个老外。除了正常的物品,这个老外还带了个奇怪的东西——两只老鼠,这并不是宠物鼠,而是普普通通的家鼠。

养狗养猫比较常见,养宠物鼠也不奇怪,但是拿脏兮兮的家鼠当宠物养,这就有点奇葩了。思来想去,林华觉得一定有鬼,马上报告给值班领导。值班领导一听,两只老鼠带就带呗,又不是啥珍稀动物。但是林华还是不放心,坚持认为有蹊跷。

最后,暂扣这个老外,并报告给外事和公安部门,很快,时任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得到消息。杨部长是情报战线的老革命,一听这情况,他也觉得不正常,马上派出北京市公安局负责外事案件的侦查员张文奇赶赴广州。



杨奇清(左三)、罗瑞卿(左二)

狸猫换太子,解剖老鼠,没问题?调查老外身份,则是英国专家,还是没问题?

面对没头没脑的案件,张文奇觉得不能硬来,一是没证据就抓人容易引起外交纠纷,二是两只老鼠具体有什么问题还没弄清楚,容易打草惊蛇。经验丰富的张文奇想到了一个“狸猫换太子”之计——找了两种样子差不多的老鼠替换了老外的老鼠。

老外的老鼠送去相关机构解剖检查,按照张文奇的猜测,这里面应该藏有违禁品或者微缩交卷之类的东西,但是很遗憾,啥也没有。这就奇了怪,张文奇决定先从老外的身份入手展开秘密调查。

此人名叫乔治·瓦特,是个英国人。几个月之前,甘肃的兰州化工公司从英国进口了一套化工设备,按照合同约定,英国要派技术专家来兰州进行安装调试,这个瓦特就是专家组成员之一。



今日兰州

面对面接触,几经试探,狡猾的狐狸终于露出马脚

初步调查下来,老鼠没问题,人也没问题,张文奇决定与瓦特面对面接触。他让中国进出口公司组织一个考察团进入兰州化工公司,而他自己则假扮技术人员混在考察团里。

根据简历,瓦特是尼龙材料方面的专家,于是考察团邀请瓦特来讲课,但是一堂课下来,瓦特都是在照本宣科,根本体现不出专家的水平。这引起了张文奇的怀疑,为了进一步试探,他拿出两根尼龙绳,问瓦特“尼龙绳的弹性是怎么来的”,瓦特吞吞吐吐,最后以这是专利要保密为由拒绝回答。

疑点越来越多,但是张文奇仍旧不露声色,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请瓦特喝酒。都说酒后吐真言,这个瓦特也没能躲过去。几杯酒下肚,话多起来,破绽也露了出来,原来,翻译悄悄告诉张文奇:这个英国老外整的全是纯正的美式英语。

趁着瓦特的酒意,张文奇出其不意地问了一句:“瓦特先生,您老家是美国哪儿的?”喝蒙的瓦特不假思索回答:“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加利福利亚。”

尼龙专家不懂尼龙,英国人整美式英语。至此,张文奇断定瓦特一定有问题,但是问题在哪里呢?还得继续调查。



酒后吐真言

行踪诡秘,目标竟是一号绝密工程

通过对瓦特的行踪调查,更多的疑点出现。兰州化工公司为外国专家配备了专家,但是这个瓦特却要自己骑自行车,每逢周末还要骑车去兰州郊区。兰州郊区是什么地方?一号绝密工程的所在地,也就是原子工业基地。

张文奇心想:原子工业基地戒备森严,一般人进不去,但是老鼠却可以来去自由,那两只老鼠会不会与原子工业基地有关呢?于是他马上安排人对那两只老鼠进行放射性元素检测,果然老鼠身上检测出了放射性物质,而且与原子工业基地的数据高度吻合。

种种迹象表明,瓦特根本不是什么外国技术专家,而是不折不扣的间谍,任务就是刺探一号绝密工程——核机密。迹象归迹象,张文奇认为抓捕时机还不成熟。

首先证据还不充分,其次瓦特不可能单独完成这项任务,他一定还有同伙。张文奇不动声色地撤出了兰州化工公司,但是暗中监视着瓦特的一举一动。



原子弹爆炸

将计就计,人赃俱获

不久,瓦特向外事部门申请,自己的妻儿要来中国探亲。张文奇将计就计,化装跟踪瓦特。在机场,瓦特和他妻子的一个举动又露出了马脚。原来,他们刚见面时,首先是一愣,然后才是相互拥抱。张文奇断定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夫妻,而是第一次见面的两个接头人。

半个月过去,瓦特夫人结束探亲,将要乘机返回。张文奇安排手下假扮安检人员,检查瓦特夫人的行李,其中有一幅毛主席相框引起了注意。在60、70年代的中国,中国人携带毛主席相框不足为奇,但是你一个老外,难道也这么崇拜我们毛主席?

拆开相框一看,果然有货:几十张图纸和一个微型胶卷。技术部门的检测结果震惊了大家:图纸上标出了兰州原子工业基地的详细位置,胶卷则拍摄了完完整整的兰州军事地形图。



周总理指示:要放长线钓大鱼

案情很快上报到中南海,周恩来总理批示:不要着急结案,此事大有可为。的确,就瓦特一个人,是不可能搜集到这么多机密情报的,他最多是个小喽喽,背后一定有大鱼。

经过秘密调查,一个叫彼得·迪卡特的老外进入张文奇的视线,他跟瓦特一样,也是技术专家,也一样爱骑自行车,还喜欢拍照。迪卡特一定跟瓦特有联系,但到底是不是背后的大BOSS还不能确定,张文奇决定引蛇出洞。就在迪卡特在一个军事基地附近拍照的时候,张文奇派人以违反外事规定为由,把迪卡特软禁在兰州化工公司的招待所,并暗中监视起来。

果然,敌人自乱了阵脚。每天夜里,都有几个陌生人出现在关押迪卡特房间的窗外溜达,迪卡特都会扔出一个纸条,而纸条都会被这几个人送到一个老外手里。这个老外就是英国专家组组长冯·许林德。这个许林德是德国人,后来加入了美国籍,而在英国提供的资料中他却是英国公司的机械专家,看来,许林德才是这个团伙的大BOSS

这天,又来了陌生人,这回他将一张纸条丢进关押迪卡特的房间。纸条当然是到了张文奇的手里,原来许林德要求迪卡特自杀。目的很明显,制造外国专家在中国自杀的事件,从而引起国际纠纷、大做文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时机成熟果断收网

瓦特失踪、迪卡特被软禁,已经引起许林德的警觉,张文奇决定寻找时机一网打尽。这时,许林德提出要提前回国,看来是要跑路了。专案组分析他一定不会空手而归,所以一方面批准他的请求,一方面迫使他只能买到指定航班,而这班飞机降落时间并未向外界公布。

蒙在鼓里的许林德,刚下飞机就被专案组控制,随身行李中有几件脏衣服被小心翼翼地密封在塑胶袋中。张文奇马上安排检测,果然又有与兰州原子工业基地一样的放射性物质。另外,行李箱中还发现一个笔记本,里边记录了兰州几个工厂的士兵把守情况和黄河水位情况等等。



黄河

审讯、判决

几个间谍对他们的行为供认不讳,原来,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美国就一直想要搞到相关的情报,当他们得知兰州有疑似原子工业基地时,利用外国专家组进驻的机会,派出了这三个“专家”间谍来搞情报。

由于基地把守严密,无法直接进入,瓦特就从两个当地农民手里高价购买了两只受到核辐射的老鼠,而许林德则亲自到基地周边溜达,保存受辐射的遗物,真是煞费苦心啊。

最后,许德林被判了十年,瓦特被判了两年,迪卡特和其余的英国专家全部驱逐出境,新中国最大的一起间谍案就此了结。

结束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在负重前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谍中谍、计中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我们一起致敬隐秘战线的幕后英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