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上很多朋友有脾虚症状,睡眠也不好,吃了不少补脾健脾的药,但脾虚问题依然存在。其实在中医看来,是调理的方向错了,这个时候应该考虑补心阳。为什么呢?
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心阳是推动气血循行的根本动力。如果心阳亏虚,即使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所化生的气血也难以输布至全身,自然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心慌胸闷,手脚发凉,夜尿频繁等症状。
今天,邀请失眠专家徐志坚主任分享一个中成药——参附强心丸,是由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己椒苈黄丸和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中的参附汤化裁而来,具有益气助阳,强心利水的功效。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气血虚弱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状,同时通过安神作用缓解精神倦怠、健忘等表现。
附子补火助阳、温通经脉,能改善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畏寒肢冷、腹痛腹泻等症状,间接缓解寒凝经脉引发的失眠。
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能够缓解因水饮内停、肺气不宣导致的咳喘、水肿等症状,减轻因身体不适引发的失眠。
猪苓健脾利湿,能促进水液代谢,缓解因水湿内停导致的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改善因身体沉重感引发的失眠。
大黄通泻二便、利湿活血逐瘀,通过通腑泻热,清除体内积滞,改善因实热内结导致的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同时抑制其他药材的温燥之性。
麦冬滋阴润肺,五味子收敛固涩,二者协同作用,缓解因阴虚火旺导致的心烦失眠、盗汗等症状。
诸药合用,通过宁心安神、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来综合调理失眠,适用于心阳不足导致的四肢不温,心慌心悸,畏寒怕冷,胸前刺痛,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爱出冷汗等症状。
下面结合一则医案来看看。
周女士,60岁,是一名退休的中学教师。患者自诉三年前老伴因为意外瘫痪,她开始独自照顾瘫痪的老伴,自此开始出现失眠,最开始还能吃安眠药勉强维持睡眠。
近两个月,愈发严重,有时甚至彻夜不眠,白天走两步就心慌得要晕过去,患者害怕长此以往出现更大的问题,遂来徐志坚主任处就诊。
刻诊:身形消瘦,舌面淡胖布满齿痕,左寸细弱,尺部沉迟。综合情况辨证为心阳不足导致的失眠,拟参附强心丸基础上加减化裁。
开方:人参、制附子、猪苓、大黄、桑白皮、葶苈子、黄芪、桂枝、酸枣仁等。
按上方服用7剂后,患者表示现在感觉浑身暖洋洋的,像在心口捂了个暖水袋,每天入睡明显感觉快了,能睡4个小时左右。
于是徐志坚主任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了方子,加上了龙眼肉、柏子仁,并叮嘱她每日晨起含服红参片,正午解开衣襟晒胸口膻中穴。
按上方服用两个疗程后,患者表示睡眠已经恢复正常,也不心慌了,早起还能推着老伴晒晒太阳、遛遛弯。徐志坚主任听了非常为她开心,后随访数月,病情未再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