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为什么很多老北京小吃都消失了?比如过去最主要的早点“马蹄烧饼”夹“半焦果儿”,为什么彻底绝迹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一种东西的出现,粮票。
所谓马蹄烧饼就是空心的芝麻烧饼,芝麻少点儿而已。个头大点儿芝麻多点儿的叫“驴蹄烧饼”,只不过就属于主食,在下午才开始卖。
半焦果子则相当于没炸透的焦圈,封口不封口都行,也叫炸圈儿。或者说相当于炸两道的小油条,弯成圆形而已,方便夹进烧饼里。
刚解放的时候这种早点小吃都还存在,一直到公私合营之后都有。但是到了粮食紧张的年代,一切主食都得凭票供应,那这种分量轻的玩意儿就别扭了。芝麻烧饼一两一个,大火烧二两一个,油饼一两一个,这都好收粮票。
而马蹄烧饼顶多半两,半焦果子则更是只有几钱,可普通人吃一套就够了,怎么收粮票啊?再加上这种东西挺麻烦,公家运营之后又不好收高价,所以索性放弃了。
甚至是几乎只保留了芝麻烧饼和大火烧和油饼,其他的能不做的就都不做了。改开之后北京的老北京人已经是少数,既然已经习惯了用别的替代,老小吃也就回不来了。
还有一些消失的小吃是因为不合适卖。比如典型的“羊霜肠”,虽然很好吃,但不仅制作麻烦,更关键的是在哪儿卖跟谁合营啊?跟汉民馆子不合适,因为毕竟是羊肠羊血什么的,味道大。可跟回民馆子更不合适,因为穆斯林是不许吃这种东西的。所以就只好抛弃了。
改开后羊霜肠也曾经出现过,我爸带我在东安市场后边胡同吃到过。按我爸的说法是感觉挺贵不实惠,吃的人很少,但按摊主的说法是这玩意儿制作太麻烦,要少了不赚钱。所以到现在也没恢复起来。
卤煮火烧一度消失也是因为太麻烦,肠子什么的清洗起来又费工又废料,在解放前能相对多要点儿钱,毕竟有真喜欢的吃主儿。但是公私合营之后呢,这一碗里才俩火烧4两粮票,但是几乎相当于一个肉菜的价格,不合适吧?不符合劳动人民吃饭经济实惠的定位,于是也就只好消失了,改开之后才恢复。
还有炸三角和炸回头也是这种情况,都是我爸小时候的最爱,但合营之后面临同样的问题,太麻烦又不能要高价,只能消失。但这两种还行,我爸因为是真爱,所以找厨师学来了手艺,实在馋了就在家做,要不然能馋一辈子。
此外消失的还有“肉沫炸酱”,本来这和“肉丁炸酱”的地位相同,看各自喜欢的口感了。但是肉沫炸酱有个劣势,就是甭管放多少肉馅,掺和在黑乎乎的酱里就看不出来了,让人感觉没有肉丁的实惠,所以也消失了,甚至到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肉丁炸酱这一种地道了。
对了,同时消失的是“抻面”。现在的人们认为手擀面才正宗,这也不能说是错,因为老百姓在家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用手擀面,省事儿,也不用太多的技术。而在饭馆里就不行了,怎么也得是技术含量高点儿的啊,所以只能用抻面,相当于拉面,让吃主儿得觉得跟家里不一样。
以“灶温”为例吧,虽然是最朴实的二荤铺,但面条也必须是“抻条儿(手把条儿)”,从粗到细随便提要求,最细的“一窝丝”才考教手艺呢。但改成国营的之后也就消失了呗,一是因为成本,第二也是因为效率。
解放前全北京有百万人口,近万家饭馆饭铺饭挑子。而到了公司合营之后呢,一直到1978年,全北京还剩下了900多家,却得服务全北京880万人口,这哪儿忙的过来啊?所以只要是费功夫还不能多收费的小吃,基本都消失了,改开后有的恢复了,有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前些年我爸跟疯了似的想吃“清酱肉”和“炉肉丸子”,弄的我甚至让黑龙江的朋友帮忙找,因为传说哈尔滨的传统北平菜馆子有卖的,但也没买到。最后是在菜市口一带找到了一家小店,只有炉肉丸子,买回来一吃我爸说凑合,虽然不是过去的味道但总比没有强。
然后我还问了问小铺儿老板,说为什么清酱肉什么的不恢复啊?老板说根本没法儿恢复,这东西听着简单,盐七儿酱八的全算上才半个月的事儿。其实麻烦着呢,既然是火腿的性质,那就必须经过风干,少了说都得半年,再加上厂房和交通成本多高啊?卖多少钱合适?
而且就算豁得出去时间成本,哪儿找“清酱油”去啊?现在都是化学+机器制造,就算有古法酱油,那价格也不是小铺子接受的了。所以只能是留下个念想儿吧,反正等老辈儿都走没了,也就没人记得什么味道了……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