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读常新,标题这桩趣事,鲜明印证了这个道理。
韩先楚上将是笔者十分敬仰、功勋十分突出的一位开国元勋,他刚猛凌厉、善出奇谋的军事作风素为笔者所喜。
笔者看过的关于韩上将的历史资料,他基本都是高光表现。近来偶阅马平教授所著《1007天的战争》,意外发现一则对韩上将有负面评价的史料。
笔者大感意外,于是翻阅相关历史人物传记,不看则已,越看越是迷惘,这件事,居然各家权威著作的记录是互相矛盾的。
一、韩先楚因何受批评
此事发生于1952年3月间。
在此之前数个月,中朝与美韩方面停战谈判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围绕划定军事分界线和确定非军事区达成初步协议。
但3月间苏联突然接到一份情报,认为彭德怀正在谋划对美军一个师级部队展开局部动作。苏联方面认为,这样无疑会影响谈判大局,致电中方不要这么做。
苏联为什么大惊小怪呢?当时战争已经进行阵地战,如果对美军师一级部队进行攻击,这就意味着继续扩大战争规模。不排除会重新打成前五次战役那种非常激烈的大战,那样谈判就彻底崩了。
毛主席接到这个通报感到莫名其妙,回电苏联方面说,彭德怀同志并没有向中央报告过有类似行动,同时中方也认为现在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行动不合时宜。
这一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
马平教授的《1007天的战争》爬梳史料,发现19兵团曾在3月12日向部队下发过一则电报,内容是“在正面向敌展开类似去年秋季的统一的进攻”。
主送人是韩先楚、陈先瑞(19兵团副政委)、薛克忠(19兵团副参谋长),并阅人是邓华、杨得志、崔庸健、解方。
军委在电报中还批评19兵团领导人,“你们未经请示志司,即下达作战部署殊为不妥,望引起注意。”
苏联方面向中国反映彭德怀打算对美军1个师采取局部行动,估计情报来源就在这里。
这件事古怪。主要怪在19兵团领导人究竟是谁。
据杨得志、韩先楚、曾思玉(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先瑞等人回忆,19兵团司令员一直是杨得志,从带兵入朝,到1952年7月11日。此后杨得志上调志司担任副司令员,主管作战指挥。韩先楚由西海岸指挥所司令员改任19兵团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之《杨得志传》《韩先楚传》均把这一时间记为1952年7月。
这是最权威的认定,无可置疑。
那么为何军委电报会就前线反击之事,向韩先楚、陈先瑞、薛克忠发报呢?而且从主次关系看,邓华、杨得志、崔庸健、解方作为并告,似乎杨得志已在志司担任副司令员。
这封电报也是事实存在的。
在没有完全掌握资料之前,笔者只能作出推断。
1952年3月,当前线形势胶着之际,韩先楚受命到前线进行具体指导。极有可能那时彭总已有腹案,让韩先楚和杨得志对调,只不过还没有上报军委、还没有走组织程序。
韩先楚的性格极为犀利,到一线后撇开正牌司令杨得志求稳的意见,直接进行作战部署。
杨、韩二位都是不世出的名将,两人作战风格各有不同。如果发生意见碰撞,以二位的性格,必定是杨得志作出让步,尊重韩先楚的意见。
所以,后来军委批评前线擅自部署时,并不批评杨得志而批评韩先楚。
二、韩、杨、邓、陈之对比
时间问题暂不多讲,这件事还有更多可挖的。
笔者最感意外的是杨得志和韩先楚位置的对调。
解放战争中,兵团司令员的位置,略高于野战军参谋长,略低于分管作战指挥的野战军副司令员,包括副政委。
韩先楚入朝后,由13兵团副司令员转任志愿军副司令员,这与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副司令员级别基本相当。对比宋时轮、杨得志等,地位略高一些。当然韩先楚本人觉得自己资历上未免有些浅,不好意思直接指挥宋、杨等人。五次战役前的志愿军作战会议上,资历比韩先楚略高的邓华,对杨得志、宋时轮、王近山等人也不好摆出指教的状态。这都是自然之理、我军惯例,就不多说了。
韩杨对调,背后大约有一些全局的考量。
第五次战役失利后,志愿军领导班子就开始调整了。
彭总向中央提出建议,几位副司令员作出调整,邓华、洪学智仍任副司令员,因后勤问题越来越严重,洪学智实际专任后勤司令,对军事上不担任领导责任。韩先楚到19兵团担任司令员。
19兵团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打的不是很好,临津江渡江时遭到敌集火打击。笔者一度认为,彭总这个意见是对杨得志的指挥不够信任。但继续扩大观察面,发现并不是这样。
第五次战役后,彭总并没有放弃继续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意图,继续进行第六次战役的筹划。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并无必要把长于作战指挥的韩先楚派到一线。
不久,彭总因额角的肉瘤恶化不得不回国治疗,中央把陈赓派到一线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志司的主要指挥员遂改为陈赓、邓华(出车祸暂时休息)、杨得志等,韩先楚到19兵团临时担任司令员。大概因为彭总不在,不宜作大的人事任命,故而杨得志和韩先楚只到职而不宣布正式调动通知,以免人心浮动。
笔者以为,这种人事变动,代表了中央对前线各将领能力的认定。
陈赓的能力比较全面,拥有科班出身的优势和指导越军作战的国际视野,再加上资历深厚,在朝诸将无人能敌,所以到志愿军总部能后来居上,指挥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将领。
杨得志的表现,越是门外汉越觉得老杨哥到朝鲜战场有点跟不上节奏,优势局面没打好。其实军事问题历来不是简单的以结果论,何况人家战绩并不差。
有三个关键点反映了杨得志将军的能力深度:
第一,第五次战役前作战会上,杨得志的态度介于王近山和宋时轮之间,既不过于激进(王),也不过于保守(宋),只在彭总最后有点带节奏式的询问后,杨得志才表态敢大打。入朝之初有这样持重的思考而不畏敌如虎,这种格局一般人做不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