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纵深推进的当下,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战略能源,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核工业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面对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荒,一种“定向培养 + 精准输送”的创新模式正在改写传统就业格局。

当许多高校还在为毕业生就业难发愁时,在湖南有一所高校早已与中核集团旗下多家央企携手推出的“核产业特岗”,已悄然构建起“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人才闭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定制化培养,毕业即可直接进入央企核心岗位,将个人职业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产业的快车道。



这一引发行业关注的创新项目,正是南华大学于2023年推出的全国首个核产业特岗。作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这里不仅汇聚了国内最齐全的核专业群,更被誉为核工业的“黄埔军校”—— 全行业约三分之一的技术与管理骨干从这里走出,其人才培养质量早已得到市场的高度认证。核产业特岗的落地,正是学校依托六十余年核特色办学优势,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交出的一份创新答卷。

这一创新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校企协同的深度融合。南华大学与中核二十五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央企共同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2024年开设招生的12个定向专业,精准覆盖核工程、资源勘查、机械设计制造、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核工业关键领域,均在湖南省本科提前批录取,考生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作为目前仅有清华大学和南华大学开设的“核产业特岗”,每年报考热度居高不下。



2023 年首招录取分数已展现强劲竞争力:最低分538分,最高分达603分,部分专业分数直逼该校医学类热门专业,却以“本科即央企编制”的确定性碾压同类岗位。而2024年的分数更是节节攀高,各专业录取位次均较2023年有所提升,且最高分已达到惊人的615分,超出当年控制线193分!足以报考省内985的分数,却义无反顾选择南华大学的“核产业特岗”,可见其受到高分优质考生的信任和青睐。



而该校的“核产业特岗”自然也不会辜负学生,其配置的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满满的“诚意”:从大二开始,学生将配备校内学术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后者均为行业资深专家,直接指导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大二、大三暑期的企业生产实习,更实现“真岗实训”—— 企业提供不低于实习地点最低生活保障的补贴,承担暑假实习住宿和往返差旅费用,让学生可以专心的投入到岗位的实习当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项目为升学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即便考取研究生,仍可与企业延续签约,读研期间继续享受企业提供的学业支持,实现“本科就业有保障、考研深造有后援”的双重利好。

南华大学之所以能打造如此硬核的人才培养项目,源于其无可替代的核学科实力。自核工业第六研究所2002年并入南华大学后,该学科建设驶入快车道,形成“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南华拥有国内学科专业最齐全、办学层次最完整、培养规模最大的核特色专业群。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等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3 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更是入选 “卓越工程师计划”,毕业生培养质量对标行业最高标准。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核工业元素:亚洲最大的氡室实验室、国内高校首个核反应堆模型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接轨国际的科研实践平台。这种 “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培养环境,让南华学子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核工业最前沿的技术与设备,毕业即成为企业争抢的“即用型”人才。

从就业数据来看,核产业特岗的“高性价比”优势更是一目了然。而从往年相关领域企业在该校的校招数据来看,相关专业学子本科毕业就能拥有较好的薪资待遇,多数毕业生年薪12、13万起,同时还享受八险二金和免费人才公寓等优厚待遇,职业稳定性与发展前景远超普通行业。

更重要的是,加入核产业意味着投身国家战略前沿—— 随着“双碳”目标推动,核工程、核技术应用等岗位需求将在未来十年保持高速增长,特岗毕业生将在核电工程建设、核装备智能制造、核安全监测等核心领域占据先发优势,获得与产业同步成长的黄金机遇。



在“毕业即失业”成为热词的当下,南华大学核产业特岗的出现,为迷茫中的学子提供了一条“确定性”成长路径:它既是一次职业起点的跃升——让本科毕业生直接跻身国家战略产业核心圈层,享受高薪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回报;更是一次与时代同频的选择——当个人理想融入“核工业强国”的国家战略,每一份工作都将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齿轮。

2025 年招生即将拉开帷幕,如果你怀揣科技报国的热血,渴望在大国重器建设中留下青春印记,不妨将目光投向南华大学的“核产业特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