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面临外部环境波动与库存压力,但在国家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很多省市出台并逐步落实了相应的促消费政策,叠加主机厂厂补加码、金融支持、车展等线下活动的全面启动,4月车市走势良好。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量达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今年以来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乘联会表示:
前几年国内车市零售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今年4月零售仅稍低于2018年4月181万的最高水平,处于历年4月零售历史高位。
乘联会指出,2025年4月乘用车市场的特征如下:
一、4月乘用车厂商批发和生产均创当月历史新高;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超65%
二、2025年1-3月乘用车国内零售实现6%的正增长,4月增速达14.5%,同比净增22万辆,实现2025年1-4月7.9%的超预期“开门红”;
三、今年直观的降价价格战稍显温和,但年款增配、调整车主权益等隐形优惠措施层出不穷。4月份仅有14款车型降价,较去年4月份的41款和2023年4月份的19款数量大幅下降,体现了降价潮明显降温的特征。4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幅度22.2%,较上月增0.1个点,燃油车促销连续10个月稳定在22%左右;
四、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批发份额70.3%,国内零售份额65.5%,较去年均增长8个百分点左右;
五、2025年1-4月厂商库存总体稳定,1-4月厂商库存增8万辆,渠道库存增4万辆,总体流通体系增12万库存,而去年1-4月厂商库存总体降41万辆;
六、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回升到51.5%,呈现出由报废更新、以旧换新叠加新能源免征购置税等普惠政策托底背景下的新能源强势增长;
七、2025年1-4月自主燃油乘用车出口83万,较同期的96万出现13%下滑,自主新能源出口48万增长86%,新能源占自主出口37%。虽然年初自主品牌在俄罗斯主动去库存,对俄罗斯出口下降,但自主品牌的俄罗斯市场份额依旧保持55%以上高位,4月的出口逐步趋稳,考虑到俄罗斯汽车工业现状,中国汽车对俄出口还会恢复到一定水平;
八、增换购贡献度持续增强。截至4月24日24时,全国汽车以旧换新270.5万辆,申请量较3月24日的150万辆,增加了120万份。参考3月私人家用乘用车零售172万辆左右的规模,4月份大约近70%的私人购车用户是以旧换新的受益者,私人首购用户降到31%左右,消费升级的增换购成为购车消费的绝对主流。
4月自主品牌零售115万辆,同比增长31%,环比下降5%。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65.5%,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1-4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64%,较去年同期增长7.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4万辆,同比下降3%,环比下降8%。4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6%,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2%,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4.8%,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4月豪华车零售17万辆,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32%。4月的豪华品牌零售份额9.5%,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传统豪华车市场零售份额表现较好。
出口:根据乘联数据,4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42.3万辆,同比下降2%,环比增长7%,1-4月乘用车厂商出口155万辆,同比增长1%。4月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44.6%,较同期增加14个百分点。4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34万辆,同比增长0.1%,环比下降1%;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8万辆,同比下降10%。
生产:4月乘用车生产223.0万辆,同比增长11.2%,环比下降10.3%。1-4月乘用车生产854.4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3.7%,4月乘用车生产较历史同期高点2024年4月的201万辆高出22万辆,为地方稳增长做出了贡献。4月豪华品牌生产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17%;合资品牌生产同比下降4%,环比下降20%;自主品牌生产同比增长23%,环比下降6%。
批发:4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19.0万辆创当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7%,环比下降9.2%;1-4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846.8万辆,同比增长11.1%。受零售较强的促进,4月乘用车批发同比增速比零售增速低了3.8个百分点。4月自主车企批发154万辆,同比增长23%,环比下降3%。主流合资车企批发43.8万辆,同比下降6%,环比下降21%。豪华车批发21.1万辆,同比下降20%,环比下降23%。
4月乘用车主力厂商总体批发格局持续变化,小企业有逐步崛起迹象。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头部车企的同环比表现均较强。相较于3月,4月15万辆以上销量的乘用车厂商仅3家(3月5家,去年同期3家),占整体市场份额36%(上月47%,同期32%)。5-15万辆批发量的乘用车厂商份额占比30%(上月25%,同期38%),1-5万辆批发量的乘用车厂商份额占比30%(上月25%,同期26%)。
库存:由于4月厂商生产态势较好,4月厂商批发低于生产4万辆,而厂商月度国内批发高于零售1万辆, 4月总体乘用车国内渠道库存加厂商库存增5万辆(去年同期增4万辆)。今年1-4月行业总体库存增长12万(去年1-4月降41万辆,23年降15万、22年降10万、21年降66万、20年降52万),改变了过去5年1-4月持续降库存的特征。
新能源批发渗透率回升到51%
新能源方面,4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115.1万辆,同比增长40.3%,环比下降1.5%;1-4月累计生产407.8万辆,增长44.5%。
4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13.3万辆,同比增长40.2%,环比增长0.3%;1-4月累计批发398.1万辆,增长42.1%。
4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90.5万辆,同比增长33.9%,环比下降8.7%;1-4月累计零售332.4万辆,增长35.7%。
4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出口18.9万辆,同比增长44.2%,环比增长31.6%;1-4月累计出口59.0万辆,增长26.7%。
1)批发:4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51.7%,较2024年4月提升11个百分点。4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66%;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8%;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
4月纯电动批发销量71.9万辆,同比增长49.2%,环比增长1.5%;4月狭义插混销量32.2万辆,同比增长21.7%,环比下降3.2%;4月增程式批发9.2万辆,同比增长49.3%,环比增长3.8%。4月新能源批发结构中:纯电动63.5%、狭义插混28.4%、增程式8.1%,2024年4月为纯电动60%、狭义插混33%、增程式7%。2024年全年新能源批发结构中:纯电动69%、狭义插混23%、增程式8%。
4月B级电动车批发20.2万辆,同比增长20%,环比下降7%,占纯电动份额28%,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纯电动市场的A00+A0级经济型电动车市场较好,其中A00级批发销量15.1万辆,同比增长94%,环比增长10%,占纯电动的21%份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个百分点;A0级批发销量18.1万辆,占纯电动的25%份额,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A级电动车16.5万,占纯电动份额23%,同比增0.1个百分点;经济型电动车增长是可持续的,只有经济型电动车普及才能真正拉动车市增量。
4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车型有15个(上月20个),比亚迪宋(84,088辆)、海鸥(55,028辆)、宏光MINI(36,337辆)、吉利星愿(36,270辆)、Model Y(33,960辆)、小米SU7(28,585辆)、五菱缤果(25,294辆)、秦L(25,201辆)、Model 3(24,499辆)、星越(24,083辆)、瑞虎8(23,887辆)、帕萨特(21,882辆)、比亚迪元(20,623辆)、比亚迪秦(20,619辆)、轩逸(20,233辆)。其中新能源位列总体乘用车车型销量前9位,近期的星越、瑞虎8、帕萨特、朗逸、轩逸等燃油车主力车型国内表现较强。
2)零售:4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51.5%,较去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在4月国内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72.8%;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3.5%;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6.8%。从月度新能源车国内零售份额看,4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3%,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3.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9.4%,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小米汽车等品牌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3.2%,同比下降1.5个点。
3)出口:4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8.9万辆,同比增长44.2%,环比增长31.6%。占乘用车出口44.6%,较去年同期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占新能源出口的65%(去年同期81%),作为核心焦点的A00+A0级纯电动车出口占新能源出口的33%(去年同期33%)。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规模优势显现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的新能源品牌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其中插混占比新能源出口的33%(去年同期19%),虽然近期受到外部国家的一些干扰,但自主插混出口发展中国家增长迅猛,前景光明。4月厂商新能源出口方面优秀的企业是:比亚迪(72,405辆)、特斯拉中国(29,728辆)、奇瑞汽车(21,323辆)、沃尔沃亚太(7,236辆)、上汽通用五菱(6,835辆)、吉利汽车(6,750辆)、零跑汽车(6,086辆)、上汽乘用车(5,808辆)、光束汽车(4,880辆)、极星汽车(3,787辆)、小鹏汽车(3,702辆)、长城汽车(3,691辆)、东风汽车(3,627辆)、长安汽车(3,219辆)、一汽红旗(1,958辆)、广汽埃安(1,463辆)、长安马自达(1,241辆)、赛力斯湖北(1,231辆)、智马达汽车(1,125辆)、江苏悦达起亚(7,14辆)、江淮汽车(482辆)、华晨宝马(343辆)、东风本田(304辆)、江铃汽车(298辆)、一汽奔腾(259辆)。其他车企新能源出口也有一定规模。
从海外体系建设上看,部分自主品牌的CKD出口占比较高,海马汽车CKD 出口占比100%、长城汽车CKD出口占比29%,江铃汽车CKD出口占比21%,比亚迪CKD出口占比5%,从整车出口转向CKD出口和海外本地化生产体系建设,海马汽车、长城汽车、江铃汽车、比亚迪等企业都表现很优秀。
从自主品牌出口的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监控看,A0级电动车占比曾达到近50%,是自主出口的绝对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小型电动车前期在欧洲表现较强,近期受到相应的针对性加税措施,随后可能设定最低销售限价,这都体现了小微型电动车是世界电动车的竞争核心,我们急需引导电动车发展小型化的财税政策和小微型电动车的C7驾照等配套政策,鼓励小微型电动车发展,这样才能让中国电动车可持续走向世界。作为与纯电动零碳车型对应的燃油车大类,在海外燃油车市场竞争中,自主插混车型依托低油耗、长续航的优势,在海外市场分流燃油车需求的表现日益突出。此次上海车展上展示的新品中,大型电动车超多,而小型电动车少、燃油车少的风险隐患突出。由于燃油车在中期内仍是海外市场主要动力选择,我们仍需有燃油车产品的总体合理规模,确保燃油车的稳定出口。
4)车企:4月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总体走势较强,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为代表的狭义插混表现持续较强。在产品投放方面,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多线并举”策略的实施,市场基盘持续扩大,新能源月度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厂商达到17家(同比增3家,环比减1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90.9%(上月92%,去年同期86%)。其中,比亚迪(372,615辆)、吉利汽车(125,563辆)、上汽通用五菱(75,610辆)、特斯拉中国(58,459辆)、奇瑞汽车(55,023辆)、长安汽车(54,756辆)、零跑汽车(41,039辆)、小鹏汽车(35,045辆)、理想汽车(33,939辆)、长城汽车(28,809辆)、小米汽车(28,585辆)、赛力斯(27,048辆)、蔚来汽车(23,900辆)、东风汽车(23,815辆)、广汽埃安(23,408辆)、上汽乘用车(11,325辆)、一汽奔腾(10,239辆)。
国内乘用车零售突破2万辆的企业品牌是:比亚迪(268,778辆)、吉利汽车(118,813辆)、长安汽车(60,606辆)、上汽通用五菱(51,828辆)、奇瑞汽车(36,977辆)、理想汽车(33,939辆)、小鹏汽车(31,343辆)、特斯拉中国(28,731辆)、小米汽车(28,585辆)、零跑汽车(28,317辆)、鸿蒙智行(27,555辆)、广汽埃安(26,428辆)、长城汽车(25,118辆)、蔚来汽车(23,900辆)、东风汽车(23,872辆)、赛力斯汽车(20,560)。自主主流车企的新能源日益走强,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国内新能源零售表现很好。
5)新势力:4月新势力零售份额19.4%,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新势力走势分化,其中小鹏汽车、小米汽车、零跑汽车等贡献5.2个点的份额增量。自主传统车企的独立新能源品牌作为创二代的表现较强,份额12.6%,同比增加0.8个点。深蓝汽车、阿维塔汽车、方程豹、极狐汽车、岚图汽车等自主大集团的自创新能源品牌表现优秀。
6)普混:4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6.94万辆,同比增长6%,环比下降19%。其中一汽丰田(32,221辆)、广汽丰田(24,306辆)、长安福特(3,170辆)、东风本田(2,835辆)、东风汽车(2,110辆)、广汽传祺(1,955辆)、广汽本田(1,820辆)、吉利汽车(652辆)、东风日产(173辆)。混合动力的自主品牌销量逐步提升。
5月展望
乘联会指出,2025年5月共有19个工作日,与去年5月相比少2天,尤其是端午节在5月31日,不利于车市产销平稳增长。随着2024年报废更新政策启动,2024年5月的市场逐步恢复,今年5月的基数会相对较高。
在国家促消费和多省市对应的促消费政策的推动下,5月车展线下活动持续活跃市场气氛并将加速拉升人气。在品牌产品矩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此次上海车展的新车发布力度温和,自主新势力品牌多为中高端车型发布亮相,合资车型率先开启新能源上市惊喜价,预计5月车市增长相对平稳。
由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且出现超预期的普遍加关税的巨大外部变盘压力,消费心态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此部分影响或在后续月份市场表现中逐步显现,且国家早有促进内需的政策导向,因此我们的发展靠“内需、外需”共同推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乘用车市场稳内需的效果也将持续体现,在海外汽车市场环境相对宽松国家及地区的出口业务开拓也将有望成为车企新的增长动能。
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但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0.4,低于上月0.8个百分点,仍属扩张区间。外部经贸环境变化对车市影响仍有不确定性。
今年“五一”假期的自驾游火爆程度又有提升,私车自驾、租车自驾等个性化、低成本出行方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电动车组合辅助驾驶带来更多驾驶乐趣,智能座舱的独立空间体验享受,逐步成熟自信的新能源用户的补能使用习惯,以大长假错峰的形式实地验证补能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情况,均有利于新能源车的消费热情提升、消除常规燃油车消费者的转型顾虑。
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占比微乎其微,尤其是自主品牌完全没有在美国销售,因此中国生产的自主品牌汽车不会受到美国加关税的影响;目前我国在俄罗斯市场的自主销量份额仍保持在55%的高位,出口减量压力不太大。但这次上海车展的燃油车新品太少、小车新品少、大型电动车扎堆的“两少一多”现象不利于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文摘自:《【月度分析】2025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作者:乘联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