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一个很唏嘘的事情:
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上了高中之后,成绩开始断崖式下跌。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孩子在面对压力和繁重的学业之余,还要去调和父母的坏情绪。
父母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沉浸于各种指责与负情绪中。
孩子原本在学习中就有很大的压力,还要小心翼翼面对着父母的坏情绪,表面上看并无波澜,但内心常常忐忑不安。
眼见家庭氛围越来越糟糕,父母总是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
孩子呆在家中就很烦躁,也很恐惧,同时有着莫名的焦虑与压抑。
时间久了,就没心再学习了。
大家都把情绪憋在心里,忍无可忍之时就爆发了。
家庭氛围不好,父母有着频繁爆发的坏情绪,首当其冲受伤的就是孩子。
这时的孩子完全没有安全感,看着父母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情绪,挺身而出的只能是孩子。
因为孩子对家庭压力最为敏感,对父母的情绪起伏也最敏感。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看起来像个大人,但实际上还是个小孩。
他们的世界很小,会关注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家庭氛围和谐,温馨之时,孩子的心也会放松,而在家庭关系差时,孩子的情绪也会跟着起伏不定。
父母嘴上说:
我们都是为你好!你该学习就学习!别为其他事操心。
但是孩子见到父母发脾气或争吵,哪里还能静下心好好学习。
另一方面,孩子因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的抗压能力与情绪疏解能力也不会太强。
有时,即便父母吵架或情绪波动很大,能很快平复下来。
但孩子并不能如父母一样,很快恢复情绪。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就像是一个免疫力并不强的人,当置身满是“病毒”的家庭环境之中,一定会被影响。
在压力环境之中,孩子会忐忑不安,也会恐惧万分。
即便孩子嘴上不说,但内心是惶恐的,那么这时孩子就会去玩玩游戏来释放一下内心的不安。
根本不可能专注学习,更不可能置身事外,置若罔闻。
父母常常叹息,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要不是孩子也不会忍受这么多。
但是父母却忘记了另外一件事:
让孩子陷入恐惧不安,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一步步丧失自驱力的罪魁祸首其实是父母自己。
当孩子与父母的身份互换,当孩子要承担父母的坏情绪时,是非正常的状态。
孩子的能力很有限,但他们又想为父母做点什么,比如:
尽可能表现更乖,听话懂事,但压抑着内心,也不敢提太多要求,生怕自己成为累赘;
考不好会非常的自责以及无法接受,觉得自己是家庭不幸的来源;
也会努力安慰父母,尤其是妈妈,做家庭的情绪宣泄口。
当孩子成为成年人的坏情绪承载者,就会让孩子分外紧张和紧绷。
就好比一个100斤的人,要扛200斤的胆子,早晚会把孩子弄崩掉。
孩子会很绝望,会觉得自己很废物,自己没有办法去解决一些问题。
当战战兢兢久了,如履薄冰惯了,孩子就会伪装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自己的心事,也会将负情绪持续积压。
当负情绪积压到一定时候,孩子就压塌了。
这时根本无心再做事,只剩下了担心、焦虑以及看不到边的绝望。
想指望孩子好好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快乐,是压根不可能的事。
父母更生气了,情绪更坏了,觉得孩子废掉了,家庭处于持续的负循环。
让孩子做回孩子,让父母做回父母,不要让孩子承担家庭的负情绪,才是对孩子爱的滋养,而不是废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