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财经类院校的热度稍有降温,不少家长以为这是经济类院校“沦为冷门”的信号,但实际上,这种降温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毕竟在经济最热的那几年,经济学类院校的热度着实太夸张了。
部分热门的双非财经类院校的报考分数甚至能赶超所在地的211院校,甚至大有跟985院校一决高下的架势,如今虽然经济类院校有所降温,但也只是回归了学科稳步发展的常态,毕竟对于文科生来说,经济类院校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从就业到考公,这类专业都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软科最新发布的2025年财经院校50强名单,不仅揭露了财经类院校的发展变化,也给即将面临志愿填报的高三同学、家长们提供了有力参考。
“两财一贸”地位稳固,前十所院校百花齐放
在这份榜单中,上财、中财、贸大依然稳居前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超越西南财经大学跃升至第四,第五至第十位依次为西财、东财、江财、浙工商、首经贸和南财。财经类院校的前十名可谓是“争奇斗艳”,每一所高校都各具特色,且有着独特的优势的发展道路。
其中,"两财一贸"作为财经领域的顶尖学府,依然保持强大吸引力,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所部属211高校,长期占据财经类院校前三名。
尽管近年财经热潮略有退却,这三所院校的录取分数仍然傲视群雄,在本世纪前20年,它们的录取分数几乎与"航济开"等985工程高校并驾齐驱,新工科成为热门后,这三所院校性价比反而更加凸显,为财经类专业考生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选择。
除此之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崛起也令人惊喜,这所位于武汉的高校凭借"财经+政法"学科组合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作为"财经院校中法学最强,法学院校中财经最强"的特殊存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025年超越西南财经大学,跻身财经类高校前四,足见复合型学科布局的优势。
西南财经大学的学术实力也是独树一帜的。作为原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高校,西财在学术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其应用经济学进入顶流梯队并入选一流建设学科。ESI数据显示,西财经济学与商学排名仅次于北京大学,在财经类院校中遥遥领先。近年来,西财本科生深造率保持在40%以上,为国内外高校和金融机构输送了大量人才。
财经类院校发展竞争激烈,找到特色道路的才能率先突围
至于错失211工程的东北财经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也仍在奋力追赶。这两所老牌财经强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不俗,东财获得3个A-,江财获得2个A-,实力不输西财和中南大。
浙江工商大学这所位于杭州的高校已经超越江西财经大学,与东北财经大学并驾齐驱。其统计学获评A-等级,正冲击双一流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浙工商已不再是纯粹的财经院校,开设了多个工科专业,学科结构更加多元化,这种发展路径既丰富了学校的学科布局,也为争取更多资源创造了条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凭借北京区位优势稳守前十,这所由北京财贸学院与北京经济学院合并而成的高校,规模并不算大(仅1.7万人),却在各大排行榜上表现稳定。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其三大核心学科均获B+评级。今年首经贸预算达17.2亿元,充足的经费保障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南京审计大学则是作为特色院校脱颖而出,这所原属审计署管理、现归江苏省管理的高校,是国内审计行业唯一本科院校,凭借独特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南审在软科排名中位列第14名,远超在校友会榜单中的表现(财经类第23名,全国200名以后)。
2025年财经院校排名展示了内在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两财一贸"领跑全国,中南财大、西财紧随其后,东财、江财等老牌财经强校与浙工商、首经贸等后起之秀形成激烈竞争,篇幅有限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自行查看榜单。
当然排名只是参考,院校选择更应关注专业实力、学科特色、区域优势和个人发展规划,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理性选择比盲目追逐排名更为重要。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